前奏:
10月22日-10月26日是04屆幼師生會教周。周一那天是我執(zhí)教半日活動:紙的旋律。準備了十天的戰(zhàn)役終于要打響了,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前一晚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一閉上眼,腦中就會出現(xiàn)音樂《森吉德馬》,像幽靈似的揮之不去。“也許是我過于緊張了吧,都已成定局了,一切看明天的發(fā)揮吧。”這樣想著,緊繃的神經(jīng)漸漸松弛了下來,大腦也處于睡眠狀態(tài)了。
周一早上醒來就感覺有點昏沉,這可不是個好現(xiàn)象,但仍要堅持著。
案例描述:
開始上課了。這個綜合活動是由科學和音樂兩部分組成的。第一節(jié)科學課思路清晰,按照事先的環(huán)節(jié)一個個有序地進行著,孩子們在一個個問題下獨自探索,尋求答案。隨著孩子的探索一個個問題被一一擊破,最后總結:不同的紙能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相同的紙用的方法不同,力量不同發(fā)出的聲音也不同。
第二個活動開始了。用動物的叫聲引入。選擇合適的紙代表動物的叫聲。小動物還為我們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樂曲,我們一起來聽聽看。樂曲開始,第一段比較抒情、緩慢,但孩子卻沒有欣賞的興趣,自顧自地天馬行空起來。這下可糟糕了,不知下面會怎么樣?我開始焦急起來。由于沒有聽出兩段音樂的不同,幼兒根本無法回答。后面的輕重也無法很快回答,一邊焦急一邊沒了興趣。因為本來我們是互動的,沒了他們的響應,我一個在這唱獨角戲有什么意思。最后這個活動草草結束。
分析:
課后,區(qū)教研員吳文艷老師點到了最大的問題:音樂選擇太難,幼兒不會欣賞。這首曲子的第一部分抒情部分由于沒有明顯的節(jié)奏感,導致在拍打時無法很好去把握它的節(jié)奏。而且這首歌又十分生僻,不常聽的,連老師都會把握不好,怎么讓孩子有興趣去傾聽、欣賞呢。所以樂曲的選擇十分重要。
反思:
這首樂曲相當于這節(jié)課總的靈魂,整個活動都圍繞著這個去開展,一層層,抽絲剝繭,最后為樂曲選擇合適的紙去拍打節(jié)奏。如果剛開始孩子就不配合,不想欣賞,后面的內(nèi)容該怎么進行呢?
從這個活動中,我總結了兩點:
1、音樂的選擇不要太生僻,最后以幼兒歌曲為主,或兒童化曲子,幼兒容易識記。
2、音樂的節(jié)奏感明顯,讓幼兒容易感受到曲子的性質(zhì)。
在以后的教學中肯定會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多去思考。
其實每一次失敗的經(jīng)歷都是一個成長的印記。只有在這印記中找到失敗的原因,那下一個足跡才會踩得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