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對于我們一線教師而言,無論是舊的,還是新的教育觀念與模式都必須通過其具體的教與學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那么教與學就成為我們教師必須研究的對象,顯然,日常教學行為即教育成功的關鍵。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作為二十世紀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典譯叢之一,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上學期領到這本書,她讓我愛不釋手,一直放在我的床頭。閑暇之余,信手拈來,嚼上幾句,頓時覺得有滋有味。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為蘇聯(lián)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督o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編寫的,全書共有一百條,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更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小學教師讀此書,就等于是讀了一本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合編本,它令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反思自己的教學實際,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應該這樣來教。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校長、教師,從教三十余年,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讓孩子們?nèi)ビ^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快樂和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而感動自豪,為別人創(chuàng)造美和快樂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心別人的痛苦和歡樂,像關心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別人的命運。他更希望孩子們都能成為這個世界里的旅行者、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這種教育觀點,我想就是我們中國素質(zhì)教育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透視他的教育理想,我們能夠看到他所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個個智力發(fā)展、感情豐富、自尊自強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死板的知識的存儲器。這種教育觀點更具"人性化",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正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從"人性化"教育出發(fā),他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所以才能寫出如此多的教育專著,更能提出如此多的教學觀點,通過拜讀此書,令我對這位偉大的蘇聯(lián)教育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一份敬佩。
在他的一百條建議中,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用思考喚醒思考,這是蘇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育觀點。在小學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善于思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尋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認識的世界里漫游,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
由"思考"一詞引發(fā)了怎樣使小學生愿意學習,智育的真諦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真正領悟到了:沒有思考就沒有發(fā)現(xiàn),而沒有發(fā)現(xiàn)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
在他的一百條建議中,另一個更為重要的觀點便是談到了"閱讀"的重要作用,特別談到了對于"后進生"的工作。當然"后進生"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的確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經(jīng)過他的實踐,結果得出了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在他認為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得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在他的實踐中,甚至把讀書當成作業(yè),而是唯一的作業(yè),這一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我們也不妨一試,當然我認為這也并不是唯一的解救"后進生"的方法,因為,"后進生"的成因,并不是單一的,只有設法解決了其他因素,讓社會環(huán)境轉變,讓家庭教育跟上,當然還需要教師的關心、幫助、理解等方法,畢竟教育對人而言是有差異性的,不能一概而論。
在新課改熱火朝天地進行著的今天,筆者認為還有一條更值得當今教師的重視,那就是教師搞題海戰(zhàn)術,機械訓練占用了學生很多時間。我們很多老師為了所謂的抓質(zhì)量,整天把學生關在教室里,不是作業(yè)就是練習,或者是背誦名言警句。學生根本沒有休息喘氣的時間,別說思考,研討,實踐放松,就連吃飯學生還惦記著作業(yè)。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改正作業(yè),不是講解,不是指點迷津,而是機械重復地訓練,結果搞得學生越來越怕,越寫越錯。比如寫錯字,每字罰寫20遍,由于學生不知道錯在哪里,仍然照抄20遍錯的,結果寫的遍數(shù)多了,要想改正都很難了。何況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一再強調(diào),不要搞題海戰(zhàn)術,不要給學生留過多的書面作業(yè),保證學生的運動休息時間。
因此,我認為,教師不但不能過多擠占學生時間,而且還應幫助學生擬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讓學生學得踏實,玩得痛快,且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