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趣的羊角球樂樂騎著羊角球,漫無目的在寬闊的場地里顛啊顛。不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玩車似乎比玩羊角球更有趣,于是,立刻丟掉羊角球,奔向車子。幼兒對羊角球本身還是很感興趣的,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主要是教師沒有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出玩弄羊角球的環(huán)境,沒有提出相應的任務和要求,孩子拿著羊角球不知道要怎樣玩,所以才會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
下面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選擇任務驅動策略的原因: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指出,5~6歲幼兒的肢體動作更加靈活,控制能力明顯增強,運動的能力較之中小班時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同時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逐步形成,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游戲規(guī)則。他們喜歡在運動中不斷地獲得"愉快"的經驗,體驗運動的樂趣。
正如實錄中描述的那樣,當孩子在一個過分自由的空間里時,他的行為表現(xiàn)是散漫的,無意識的。孩子對這項運動活動的興趣點是極低的,他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不知道如何才能從這項運動中體驗到收獲的快樂,體驗到勝利的快樂。
因此,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組織運動活動時教師要有意識的賦予一定的任務,采用任務驅動策略,讓孩子們通過努力完成任務,進而體驗到收獲的快樂,最終激發(fā)幼兒成功感的體驗。
。2)符合運動特性,創(chuàng)設成功環(huán)境在選擇"指導策略"和"語言體系"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運動活動的特性,并按照其特性使用相應的"指導策略"和"語言體系",這是提升幼兒成功感的重要原則。
通過研究驗證,我們發(fā)現(xiàn)示范式("你的示范真標準,真是個好榜樣。"等)引導式("不要氣餒,快加油!(注:對能力弱的幼兒)快向……(幼兒)學習……(動作)"等)等語言體系適合在運動活動中使用,因為它方便向幼兒講解示范各個關鍵動作的要領,激勵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而從感受成功。而情景創(chuàng)設策略、榜樣示范策略、巧用問題策略則吻合了運動特性,下面將結合案例重點說明。
案例1:小鹿跳山坡活動伊始我們在場地上創(chuàng)設了小山坡的情景。山坡上開滿了鮮花(情景語:小鹿們,跳山坡的時候小腳要抬高,不要碰到鮮花哦!),山坡對面長滿了綠綠的青草(目的:鼓勵幼兒大膽運用新習得的技能),小鹿要想摘到青草,要跳過山坡。到山坡對面去摘青草。
下面接合運動特性,分析情景創(chuàng)設策略對激發(fā)幼兒成功感的作用。
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化運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包括物質環(huán)境,還包括心里環(huán)境的。因為這樣容易激發(fā)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和積極性,能調動幼兒參與運動的內驅力,從而驅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加運動。因此,在運動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幼兒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去獲得動作和身心的發(fā)展。
如在案例一中,我們?yōu)橛變禾峁┝擞门D毯写畛傻母叨炔煌纳狡伦鳛榛顒拥膱鼍埃@種不同的高度的山坡給與幼兒挑戰(zhàn)和體驗。在布置上也體現(xiàn)了不同層次性的材料擺放,這種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幼兒的主動性,觸動更過的幼兒行動起來,讓每個幼兒得到有效的發(fā)展空間。幼兒想去怎樣玩就怎樣玩,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案例2:有趣的繩子場地上,老師手里的新鮮物--繩子,立刻吸引了孩子的注意。"老師,你拿著繩子要做什么?……""我猜你是要跳繩對嗎?……""跳繩好玩嘛?老師,你能不能教我們?……"孩子們紛紛圍著教師,好奇地揣測與打量著。
接著,老師用慢動作示范了幾遍,并配以詳細的解說:甩甩甩,用力甩,繩子過去嘍;跳跳跳,看準跳,跳跳甩甩真開心。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兒愛模仿,好學榜樣。幼兒對新本領的掌握主要是靠對教師的示范和同伴示范模仿而得。在運動活動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示范,把每個跳繩的動作細分,讓幼兒能夠更清晰的看清老師的每個示范動作。同時配以生動形象的解說,引導幼兒了解到只有正確的姿勢才能會跳繩,從而鼓勵幼兒掌握運動的技能。因此,在運動中采用榜樣示范策略對整個活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重視積極評價,充分享受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希望獲得成功是人的心理需要和內在本性。每位幼兒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都愿意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因此,我們應積極鼓勵幼兒,采用正面的評價方法,引導幼兒充分享受成功。為此,可以使用的語言體系有鼓勵式("相信你肯定還有更好的辦法,再試試!"、"摸摸幼兒的頭,以示鼓勵"、"加油,你的進步很大,繼續(xù)努力!"、"碰到困難別退縮,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等)和評價式("哇!你好厲害哦"、"伸出大拇指"、"耶的手勢,以示慶祝"、"今天,你們的進步很大,老師為你驕傲!"等)。指導策略有激勵策略,以激發(fā)幼兒獲得自信,體驗運動的樂趣。
案例:小鹿跳山坡在練習過山坡時,個別幼兒在嘗試跳山坡時,畏高停滯不前,有的甚至只愿意跳低的山坡。因此,教師及時鼓勵:"先跳跳小山坡,成功了,在挑戰(zhàn)自己,試試更高一點的山坡;"同時,在個別孩子們大膽嘗試時,教師總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為孩子們的點滴進步而歡呼不已。就這樣,慢慢地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挑戰(zhàn)自己,嘗試最高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