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胎教的爭論一直都有,支持胎教的人主要是認為孩子在媽媽的體內就有了感知,能接受外來的聲音及觸摸的感覺,在孕期對胎兒進行胎教,可以促進胎兒的智力發(fā)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關于胎教的好處已經有太多的文章加以論述了,今天教授給各位正在孕育的媽媽提供一些相反的看法,以供借鑒。至于如何取舍,各位媽媽還是要自己拿主意。
胎教在我國盛行了很久,各種介紹胎教的書籍,影像資料數不勝數,許多準爸媽都很推崇胎教這個理論。究其原因我想了以下,主要是因為現代社會孩子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太多的家長都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從市面上層出不窮的早教機構就能看出來。所以早教的理論一經推出就收到大批的追捧,有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在未出生就能比別人先走一步呢?
胎教顧名思義就是對胎兒進行教育。胎兒一般在3個月的時候就有了觸覺,身體表面已經分布著神經末梢,因此胎兒全身都能對觸摸產生反應。聽覺是從胎兒孕4周開始發(fā)育,多數胎兒懷孕在6個月開始聽見聲音。胎兒4-5個月的時候已經有了視覺的反應,以及相應的生理基礎,這時用強光照射孕婦腹部時,會發(fā)現胎兒出現閉眼的動作,并且胎動明顯增強。
大多數的胎教理論就是從胎兒的這些生理基礎衍生出來的,主張?zhí)ソ痰娜苏J為必須根據各感覺器官發(fā)育的時間,通過母體給予胎兒有針對性、積極主動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的刺激,如光照、音樂、對話、拍打等,使胎兒大腦神經細胞不斷增殖,神經系統(tǒng)各個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開發(fā)和訓練,進而促使其大腦機能、軀體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及神經系統(tǒng)機能的成熟,以最大限度的開發(fā)胎兒的智力潛能,達到提高人類素質的目的,F在流行的音樂胎教、語言胎教以及觸摸胎教等,尤其是音樂胎教,最受準爸媽的推崇。
這些看似復雜高深的理論,對于大多數對醫(yī)學知識不太了解的準爸媽來說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是著名的兒科專家、生理學專家丁宗一教授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的《兒童有權擁有最佳人生開端》專題報告會上說“胎教是沒有嚴格生理學研究基礎的,不利于胎兒正常的正常發(fā)育。”對所謂的胎教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我們必須知道,民間流傳的胎教方法,都是沒有經過科學方法論證的方法,胎兒在母親體內到底有沒有知覺至今也沒有科學的解釋,也沒有權威的得到一致認可的結論,所以單憑一些個例研究是不能代表什么的。
對于胎兒來說,在子宮封閉的環(huán)境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出于睡眠的狀態(tài),沒有自主的認知能力,因此也是不受教育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來說,成為“胎教”就不確切了,也是不全面和不可科學的。
下面來分析一下市面上幾種最主要的胎教方法。
1、音樂胎教
丁宗一教授認為:給胎兒聽音樂得到的是聽力閾值的下降,胎教專家因此認為音樂胎教是有用的,然而國際生理學界的共同評判是,胎兒聽力閾值下降,證明這種音樂通過母體的傳遞,被胎兒感受到的音樂已經不是原來的音樂了,而變成了一種物理的聲波,是一種噪音,它使胎兒神經緊張,而且這種傷害還不是短期能變現出來的。雖然這些音樂到底對胎兒是不是有害的還很難說,但是已經有不少例子證明,被過分實施音樂胎教的孩子出生聽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并且這種損害是永久的。
2、動畫胎教
這種胎教的理論就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每個人的個人審美能力是不一樣的,動畫到底是不是漂亮每個人的評判是不一樣的,那么到底哪一種動畫才能有利于胎兒的智力水平發(fā)展呢?答案是不知道。所以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3、撫摸胎教
撫摸胎教其實實際是干擾了胎兒的正常發(fā)育環(huán)境,胎兒在母體中其實是一個黑暗的安靜的環(huán)境,此時如果采取拍打胎兒的方法刺激胎兒,可能打破胎兒發(fā)育的平靜,使胎兒躁動不安,影響胎兒進入睡眠的狀態(tài),長久以來影響胎兒的正常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