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讀者:
對一年級小朋友而言,學習動力的重要性,的確超過他現(xiàn)在掌握了多少課本知識。對于像你兒子這樣已經“超前”的學童,不妨這樣激發(fā)他“再學習”的興趣:其一,鼓勵他廣泛閱讀,課外閱讀的題材可以盡量多樣,科普小品、軍事博覽、兒童小說、天文地理方面的小故事,少兒版名人傳記,讀得越多,孩子越不會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其二,與老師溝通,讓你兒子有機會當“小老師”,來教同學古詩、英語口語等,或當一個故事大王。他要給人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孩子動力不足的問題。其三,再“超前”的學童,也有自己的“短腿”項目,每天問一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什么新東西?有比你表現(xiàn)更出色的小朋友嗎?”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釋孩子的自滿情緒,讓他留心到自己的不足。
孩子對鐘點工態(tài)度嬌縱如何是好?
因家中聘有鐘點工,我女兒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肯做,還會大聲吆喝鐘點工,如果阿姨正忙別的事,沒理會她的要求,她就用手中的玩具娃娃砸鐘點工。她才6歲,如此嬌縱怎么得了?(佛山 湯春蘭)
湯春蘭讀者:
一味批評孩子沒教養(yǎng),不尊重鐘點工的人格,這對于6歲的孩子太抽象了。你不妨從細節(jié)入手,具體示范應該如何與鐘點工打交道——囑咐鐘點工做任何事都大聲說謝謝;做點心、吃水果時也給鐘點工留一份;穿上浴袍或蓋棉被時,夸贊鐘點工的勞動使所有衣被上都留下了“太陽香”,讓孩子嗅一嗅這種香味,體會一下他人勞動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
同時,即便聘請了鐘點工,也應該在家中劃定孩子的“責任包干區(qū)”,不能讓她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紈绔作風。一旦孩子養(yǎng)成了自己穿衣系鞋帶、自己整理圖書玩具等“包干”習慣,對鐘點工的額外要求即會大大減少。
如果以上兩法都不奏效,不妨3個月不聘鐘點工,讓孩子切身體會一下鐘點工阿姨不在場的忙亂,以及他人勞動的可貴。有比較,孩子才會有切實的覺悟。
轉園導致“水土不服”怎么辦?
我女兒5歲半,在上海某實驗幼兒園時是深得老師寵愛的“明星級學生”,自轉園來到深圳,既不會講廣東話,又不會這邊教的韻律操,她開始“水土不服”,吵嚷著要回上海。我們全家都搬來了,想回去是不可能的。怎樣幫助她適應新環(huán)境?(深圳 李嘉儀)
李嘉儀讀者:
孩子這么小,就遭遇“水土不服”問題,對她而言是挑戰(zhàn),也是幸事。將滿含戒備的人際關系改造成自己的“主場”,這是現(xiàn)代生活對每個孩子的要求,早早具備這方面的能力,比晚具備要好。有幾個訣竅可教給孩子:第一,交朋友走“邊緣包圍中心”的道理,先與同樣也是移民的小朋友建立友誼,比較容易,等孩子的人際交往圈建立得差不多了,再結交“明星兒童”,就有了自信心。第二,與現(xiàn)在的同學互教韻律操,將自己會的教給大家,是展示自己的才能;將別人會的學到手,是展露謙虛好學的精神而不是丟臉,這個彎子要幫孩子繞過來。至于語言,根本不用擔心,五六歲的孩子正是學語言的巔峰期,學會了方言,又會加速孩子融入環(huán)境。
責任編輯:末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