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大自然賜予寶寶最好的禮物,每一位媽媽與生俱來就有哺育孩子的天性,然而當新生命降臨時,總有很多關于哺乳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寶寶哭鬧是因為媽媽的奶水不夠吃?沒有奶水怎么辦?喝了鯽魚湯、木瓜湯等等湯為何還是奶水不足?
可事實是怎樣呢?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母乳喂養(yǎng)周”宣教活動上了解到,母親分泌乳汁,寶寶是重要因素,就像一個水龍頭,打開的關鍵在于寶寶的吸吮,寶寶的吸吮可以使乳汁自然不斷地分泌出來。其他所謂催乳師的按摩,或是各種催乳湯等,更多只是輔助作用。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說法,沒有沒奶的媽媽,只有不想喂奶的母親,除非母親本身存在患乳腺疾病等問題。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對產婦一項臨床統(tǒng)計顯示,產婦在四個月內堅持母乳喂養(yǎng)的僅有50%,而對627多名產婦的隨訪過程顯示,產婦是否進行母乳喂養(yǎng),受到周圍人為干擾因素很大。
該調查從2012-2013年間開展,中山一院婦兒科護士長劉悅新介紹,根據(jù)調查結果,在孩子出生第一個月內,干擾母乳喂養(yǎng)的最大因素為新生兒父親,其次為產婦的母親,以及婆婆、月嫂等。大多數(shù)產婦愿意也能堅持母乳喂養(yǎng),但難抵周圍各種聲音的質疑,比如“你的奶水夠孩子吃嗎?他怎么總是在哭?”“奶水這么清湯寡水,能有營養(yǎng)嗎?”“不加些奶粉,孩子怎么能吃飽?”……
在另一份第三方調查顯示,中山一院產科中,前四個月堅持母乳喂養(yǎng)的比例約為50%,劉悅新表示,相較于其他地方,這個比率已經(jīng)算很高了。目前整體看,我們的母乳喂養(yǎng)率偏低。劉悅新和省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長曾麗玲均表示,親屬應多鼓勵產婦堅持母乳喂養(yǎng),了解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方法,以避免各種誤區(qū),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等。
誤區(qū):產后前兩天奶水有點少,還是給寶寶先加點奶粉吧,免得餓壞了寶寶,等下奶后再來母乳喂養(yǎng)好了。
事實:人體很奇妙,乳量分泌有自然調節(jié)能力
“人體的調節(jié)機制是很奇妙的,新媽媽在生完孩子后,乳汁的分泌量與寶寶的胃容量是趨近一致的”,省婦幼保健院產科護士長曾麗玲指出,寶寶在剛出生1天的時候,媽媽的奶水雖然比較少,但這個時候寶寶的胃容量也只是小玻璃球那么大,他只需要一點點乳汁就能滿足全天的能量,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奶水不夠。
劉悅新也表示,一般而言,在4-6個月內,媽媽的奶水對于嬰兒的成長發(fā)育而言,是充足的。很多準媽媽受身邊的人影響,總是以為自己的奶水不夠,不夠自信,其實不然,媽媽的乳汁分泌會逐漸調節(jié)到與寶寶的需求一致,分娩后的第一周是自身的乳房和嬰兒的磨合期,過了磨合期,嬰兒吃奶的節(jié)奏就會與媽媽乳汁分泌的節(jié)奏吻合。所以嬰兒的吸吮是關鍵,催乳湯等其他方法只是一個輔助作用。
劉悅新和曾麗玲都認為,不要認為初期乳量少,就急著給孩子補奶粉,這樣會影響孩子吮吸母乳的積極性。如果一開始就先添加配方奶粉的話,寶寶吃了奶粉后,吃母乳就會吃得少一點,而且因為橡皮奶頭長,出奶孔大,寶寶不需要費力就可以吃到奶水了,慢慢地寶寶就不愿意吸吮媽媽的乳頭了,這樣的話,就會使得乳房因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刺激而影響到正常的泌乳功能,從而導致后續(xù)的母乳喂養(yǎng)問題,如下奶困難、奶脹、寶寶產生乳頭錯覺等。曾麗玲建議說,孩子生下來,就要經(jīng)常讓他吸奶,刺激泌乳機制后乳汁量會慢慢增多,乳汁量與胃容量通常呈正相關增長、最終達到平衡。
誤區(qū):寶寶一哭鬧,就認為是餓了、沒吃飽。
事實:“嬰兒自帶三天干糧出生”,哭鬧不只是因為吃
孩子生下來,吃是頭等大事,當孩子一啼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通常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餓了?”醫(yī)學界有一種說法,“嬰兒自帶三天干糧出生”,說的是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餓肚子。劉悅新解釋說,剛出生嬰兒體內有一種棕色脂肪,消耗這種脂肪,能為嬰兒自身提供能量。如果嬰兒不是精神萎靡不振或低血糖情況的話,不用一哭就喂奶。
中山一院兒科沈振宇副教授表示,哭并不等于餓,通常小孩哭鬧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想獲得關注和安撫,或是尿布弄得太緊不舒服,或是想換個地方,哭鬧是嬰兒表達的唯一手段,是嬰兒與大人互動的方式。當嬰兒哭鬧時,恰當?shù)姆椒ㄊ桥懦似渌蛩刂,才去觀察寶寶是不是真的餓了。劉悅新還談到,不少爺爺奶奶認為孩子吃得越多越是好事,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寶寶吃奶的量就受到不停的攀比。其實嬰兒不是越吃越健康的,不是吃的量越多越好。嬰兒哭啼時就喂奶,導致孩子飽感過度,影響嬰兒成長健康。
誤區(qū):媽媽睡眠好有利于乳汁分泌,寶寶半夜想吃奶時只能給寶寶吃配方奶。
事實:“按需喂奶”,按照寶寶需求而非媽媽需求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