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給孩子限定小圈子,鼓勵孩子與更多的伙伴交往。
雖然每位家長都承認,應該讓孩子增廣見聞,應該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環(huán)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是有幫助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免不了想要為孩子劃定一個小圈子,建造一個小溫室。凡遇到自己認為“不好”的孩子,就會想要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對方玩、盡量離對方遠點…
這么做,容易引導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有更多功利的原則和想法。有些孩子則可能充滿迷茫,逐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朋友、跟朋友相處。還有一些孩子出于逆反心理,偷偷與父母認為“不好”的朋友密切來往?傊改高@樣的“良苦用心”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社會化,反而會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行為和同伴關系建立,對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有研究表明,與不同發(fā)展水平和成長經歷的同伴進行游戲的孩子,具有更好的包容性,能夠理解和體諒別人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更強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因此,父母在孩子交友方面還是不主導,多鼓勵、少限定為好。
孩子正處在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則和社會交往技巧的關鍵期。多鼓勵、少限定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認知和判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形成清晰一致的行為標準。
鼓勵孩子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在同伴交往中發(fā)揮自己的積極影響力
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正處在活躍發(fā)展的時期,對一切事物、一切行為事件都感到新鮮好奇。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模仿他人合作、互助等好的親社會行為。孩子會通過他的觀察了解到,哪些行為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會受到贊揚和鼓勵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喜歡的,可能會受到批評和指責的。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孩子會逐漸學習、推理,形成自己內在的行為規(guī)則和道德約束。
當孩子的身邊出現一些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自己正面的言行影響同伴,這樣不僅對同伴的行為有所影響,也為孩子提供了一次明辨是非、抵御不良影響的機會。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明確并遵守自己的準則。同時增強了孩子自己在同伴中的影響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