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家長們“打腫臉充胖子”
不知道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苦了多少窮家長。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宋先生把大部分積蓄都花在他女兒朵朵身上。他不僅咬牙把朵朵送進一所每月收費5000元的雙語幼兒園,還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形體班等。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這句話,宋先生半年后得到了印證。上了半個學期的幼兒園,宋先生感覺到孩子的明顯進步,說話間有時夾雜英語(論壇)單詞,不用說,雙語教育起了作用。
經(jīng)過半年多的鋼琴培訓,朵朵也能磕磕絆絆地彈出比較簡單的樂曲,“爸爸,今天我在班上給同學彈了首曲子,大家可羨慕我了。”朵朵興奮地告訴爸爸。
喜悅之余,宋先生也感到很無奈。
為了給女兒交高昂的學費,宋先生一個月近8000元的工資幾乎全投進去了。夫妻倆只能靠著宋先生妻子一個月近6000元的工資生活。
最近一個月,宋先生明顯感覺到跟女兒談話的時候,朵朵經(jīng)常會說到別的小朋友家里情況:誰家有兩個保姆、誰家有兩輛汽車、哪個小朋友給災區(qū)捐款一千元、哪個小朋友跟父母出國玩了……宋先生雖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很勉強地笑笑,把話題岔過去。
由于朵朵練琴的地方離家比較遠,每次去練琴宋先生只能騎電動自行車送朵朵去。經(jīng)過幾個月的努力,朵朵進步飛快,老師也夸朵朵很有天賦,宋先生夫妻倆很欣慰。
但是朵朵明顯感覺到其他小朋友有意疏遠她。一天,練琴的一位小朋友悄悄地問朵朵,為什么不讓你爸爸開車送你呢?來琴行練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開車來的,父母不開車接送,小朋友看不起的。
朵朵回家后不再要求去練琴了,除非宋先生買輛車,自己才去練琴。
為了孩子,宋先生跟妻子東拼西湊,湊足10萬元,買了一輛日本某品牌省油的車。“平時不開,只是送孩子時才開。”宋先生無奈地說。
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如今窮孩子和富孩子從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環(huán)境,都有很大差別,孩子從小就開始有了潛在的“階層意識”。況且孩子從三四歲起彼此就有相當?shù)慕涣,議論起各自家里的情況口無遮攔。
宋先生是眾多窮爸爸的代表之一,他和很多家長都擔心: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窮,會不會喪失對未來的自信心?
是誰教會了孩子們 “ 攀比 ” ?
記者通過近期的采訪,發(fā)現(xiàn)孩子斗富的內(nèi)容大至家中住所環(huán)境、汽車品牌,小至衣服、玩具,無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比”。那么是誰教會了他們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