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人,關愛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愛老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依據(jù)《綱要》精神,對幼兒實施愛的教育是國情的需要,是培養(yǎng)21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園充分考慮幼兒生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選擇教育內容。
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獲得社會性發(fā)展的。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大自然、大社會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都是幼兒學習的對象”。在愛的實施中,我們綜合運用了請進來,走出去等方法,使活動生動活潑地開展,使社會性教育不是空洞地說教 ,而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如:我們請來了旅日歸僑,勞動模范與大班的孩子面對面地交流,中班的孩子帶著禮物到社區(qū)的敬老院拜年,幼兒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與熏陶。隨著二期課改的逐漸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轉變,教師不在把課堂當成教學的唯一形式,更關注幼兒在園外的社會性行為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心中牢記社會性教育目標,注重隨機教育,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努力做到情感教育“潤物細無聲”。幼兒對愛心日的感受特別深,大伙紛紛拿出自帶的食品分發(fā)給爺爺奶奶們給老人拜個晚年,三三倆倆圍在老人身邊給爺爺奶奶捶捶背,不時地送些祝福的話語,還輪流給爺爺奶奶表演兒歌、舞蹈、歌曲,老少同樂,情趣盎然。歡笑聲起伏不斷,老人們對孩子的到來由衷的感激,仿佛老人們又回到了童年時代;顒咏Y束之后,街道的領導、所長和老人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經常到他們那兒去搞活動。小手牽大手,共創(chuàng)精神文明建設。
活動中我們的教師已學會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社會信息,并有機地運用到活動的開展中,合理整合和利用教育資源,為愛心日教育的開展拓寬了渠道。愛心日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生活在社會中,家長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及社會上的一些現(xiàn)象,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園一致會使教育效力大增,為此在開展活動之前,我們向每位家長發(fā)了活動通告,讓家長為孩子準備一些可口松軟的食品,向家長宣傳愛心日教育的目的意義,家長們都積極響應。有了家長的合作與配合,教育的效果是明顯的。
幼兒園的愛心日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們將依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講究教育形式和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教育,不斷摸索與探究,充分挖掘家庭、社區(qū)中各種有利的教育因素和資源開展活動,從我做起,從我身邊做起,倡導讓全社會的人都老關愛老人。
(媽咪愛嬰網——您的育兒指導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