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能力是指能夠進行學習的各種能力和潛力的總和,主要針對接受、處理、表達知識,與先天能力與后天訓練有關(guān)。
輔導孩子作業(yè)時,很少有人能堅守住“慈母慈父”的一面,忍不住暴跳如雷,想想隔壁“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面前全是錯題的作業(yè)本,也只能默默安慰自己:“親生的。”
實際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些孩子再怎么努力成績也還收效甚微,有些孩子天資聰穎,學習起來毫不費力,“學渣”和“學霸”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花了幾千補課費就提高兩分,學習不好真是天生的?
老同學大強上學時成績并不突出,因此對自己兒子的學習非常看重。自己如今事業(yè)有成,孩子才上一年級,那不上不下的成績就成了他唯一的心病。
為了幫孩子提成績,大強花重金請家教來給孩子輔導功課。孩子每天學的倒也挺認真,半個學期過去了,也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
孩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拿出期末考試數(shù)學卷赫然寫著82分。“上次期中考試數(shù)學多少分?”兒子小聲回答:“80分。”
大強哭笑不得,自己花了幾千元,就讓兒子多考了兩分,看著孩子畏縮的眼神,大強難得沒有發(fā)脾氣。
小時候做一些益智游戲,兒子腦筋特別死,一點也不會變通,和自己的當年一樣,這樣的思維怎么可能應(yīng)對復雜的理科題目?
有些孩子天生學習能力差,偏偏“不是學習那塊料”
盡管學習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對于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卻是最切實可行的一條出路。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寄予厚望。
事實上,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有些孩子天生學習能力較差,偏偏就“不是學習那塊料”。
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小時候就開始關(guān)注孩子的各項能力,提前對他的未來做出合理規(guī)劃。
學習好壞不用等上學就能判斷,要看能否滿足這三點
1. 做事專注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人類的工作記憶能力能夠處理的信息組塊人均在4-5個左右沒有太大差別。
但專注力不強的人一旦分心,大腦處理信息的效率會大大降低,理解能力大打折扣。
一個人在課堂上專心致志聽講45分鐘,和玩一會聽一會的學習效果肯定不一樣。
想知道小朋友是否擁有強大的專注力,看他在玩拼圖、玩扮家家游戲的過程中,是否能達到專心致志甚至“忘我”到不受干擾的狀態(tài)。
2. 想象力豐富
想象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關(guān)系到語言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不論是文科性質(zhì)科目,還是理科性質(zhì)的科目,擁有強大想象力的孩子在處理信息時總能游刃有余。
3. 做事“有原則”
學習的過程很苦,苦到不知有多少人在中途放棄,能堅持到最后的才是勝利者。家長和老師常說:“你不是給我學,你是給你自己學。”可惜很少有孩子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抵御誘惑,堅持做完自己手里的事情,是個“有原則”的小寶寶,長大之后,這類孩子通常也能嚴守學習計劃,不會吃點苦頭就放棄。
想讓孩子成績好,爸媽可以這樣幫他打好基礎(chǔ)
1. 養(yǎng)成制定計劃的好習慣
大到計劃一次出游,小到每天在家要完成哪些事情,學會哪些技能,都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制定小計劃。
哪怕這些小計劃充滿瑕疵也沒關(guān)系,目的是訓練寶寶遵守規(guī)則、自律自控的能力。
2. 訓練孩子自己編故事
媽媽可以嘗試不是由自己對著孩子講故事,而是讓孩子對著圖畫或玩具向媽媽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
隨著寶寶想象能力的進步,故事也會越來越流暢復雜,同時還能鍛煉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3. 訓練孩子獨立思考
許多孩子過于依賴父母,平時完全沒有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于是養(yǎng)成了一有困難就叫“媽”的習慣。
如果寶寶遇到一些小問題,我們可以啟發(fā)孩子自己去想一想解決辦法,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可以嘗試挖掘一下在繪畫、音樂等其他方面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