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張曉強女士的人生故事感動了很多讀者:34歲時才得到的寶貝兒子,被診斷為重度兒童孤獨癥,這是一種需要終生陪護的病癥。
為了教育患有孤獨癥的兒子,也為了更多同樣不幸的孩子,張曉強走上了一條旁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道路。
五年來,巨大的生活變故沒有摧垮她,因為她堅強;不同尋常的磨難沒有擊倒她,因為她很自信。孩子們終于有了一點一滴的進步,小心翼翼走出自閉,開始嘗試與人交流,學會一些生活自理———這些,緣于她的永不放棄。
張曉強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有一種母愛叫作堅持。
已經(jīng)很多年了:幼兒園———戲曲研究院———幼兒園,在周而復始的兩點一線間,張曉強更多的是呆在她的那所小小的幼兒園里。雖說戲曲專業(yè)并沒有荒廢,但登臺亮相的時候少了;而那個已不完整的家,她也很少回去了。
張曉強喃喃自語:“人都說,八十歲也要有個媽,一百歲也要有個家。可我現(xiàn)在,也沒家了,也沒媽了。”
聽到媽媽說“媽媽”,15歲的兒子寶寶摟住張曉強:“我———愛———媽———媽。”他一字一頓,不仔細聽或者沒有“翻譯”,也許沒人知道他在說什么。幼兒園的孩子們也圍過來,口口聲聲叫著“媽媽、大媽媽”。
這一幕,會使張曉強暫時忘卻人生的艱難。
我演祥林嫂,其實是演我自己
當年,張曉強因為醫(yī)生的一句話苦苦哀求過,甚至跪倒在醫(yī)生面前。醫(yī)生說,這孩子完了,他將終生沒有語言,無法與人交流,不能表達想法,更別說生活自理,一輩子都得有人照顧。
生活從此發(fā)生劇變。
作為一名戲曲演員的張曉強苦笑著:人人都說我演祥林嫂演得好,其實我是演自己。
她開始對特殊的兒子進行特殊的強化訓練。無數(shù)遍地對著寶寶說一個單詞,說得下巴脫臼;無數(shù)次地教寶寶穿衣,累得精疲力盡。最初,寶寶沒有一點回應,但張曉強異常執(zhí)著地堅持。她很清楚,在沒有更好的醫(yī)療辦法之前,這是專家認定的唯一可能的轉(zhuǎn)機。
張曉強的努力有了回報,兒子孤獨自閉的日子漸漸成為歷史。8歲那年,寶寶張開小嘴,叫了一聲“媽媽”。9歲,他學會了自己吃飯,F(xiàn)在,他認識400多個生字和短句。想喝水時,寶寶會嚷嚷著“親媽倒水”;吃東西時,他左手熟練地使用筷子。盡管說話還有點口齒不清,盡管穿T恤還分不出前后反正,但在張曉強眼里,兒子已經(jīng)進步很大了。
為了其他孩子,我必須堅持
有著同樣遭遇的家長聽說了寶寶的變化,紛紛來請教經(jīng)驗。有的母親把張曉強當作“救命稻草”,因為她們同病相憐。
張曉強是個善良的女人,她體會著一個母親的苦處和艱難,她覺得自己該做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
1999年7月,一所專門培訓孤獨癥兒童的幼兒園在西安南郊成立了,這里成了特殊孩子的家。張曉強是幼兒園園長,家長們都稱呼她張老師,而孩子們則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