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懂得人生不可速成,不愿意選擇提早畢業(yè)或跳級,而希望充份享受該屬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或小學、中學、大學時光。
中國一度興盛大學辦神童班,總體來講也不算成功,近年這股熱已經(jīng)減退,大學的神童班逐年減少。但一些華人家長仍期待自己家里能出個把“神童”,那些介紹如何培養(yǎng)“哈佛女孩”、“耶魯男孩”、甚至百多年前某外國人培養(yǎng)孩子成為“天才”的早已過時的理論,才能有那么大的熱銷市場。
東西方對“成功”認識也有很大不同。中國人往往以“名”、“利”、“權(quán)”、“地位”等來衡量成功與否,好象進名校賺錢多職位好名氣大就是成功了,成為所謂“人上人”更被奉為成功的偶像,而忽視了人們真正的喜好及人生的快樂。此例中的家長,就是把進名校當作成功的標準人生的目標,所以小兒子在達到此要求后,就以“大功告成”來回應(yīng)家長。其實,上好中學名大學,只不過是人生中學習知識的一種過程,將其當作奮斗目標是本末倒置,用其衡量成功與否也不對頭。
美國人大多不像老中這樣在乎名校招牌和職業(yè)地位,他們認為,一個人只要作其喜歡的事,過其向往的生活,無論貧富貴賤,都是成功的人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國人更不會認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也崇尚吃苦耐勞個人奮斗,目的是改變自己挑戰(zhàn)人生。如果說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是期望他們將來成為凌駕別人頭上的“人上人”,準會被認為心態(tài)不端。如今的新一代定義成功和人生的標準,又與前輩不同。因此家長們?nèi)粢岳陷叺闹袊綐藴蕘矶x成功,會有背于西方主流文化,更會被新一代所嘲笑。
可以說,具有天才素質(zhì)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而所謂的成功者,更不一定都是天才。那些流傳世上的論述“培養(yǎng)天才”、“成功之道”之類的書籍,其實都是不切實際之談,因為根本不可能按照一種藍本把所有人都克隆成“天才”或推向“成功”。身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應(yīng)該從眼下作起,根據(jù)孩子們的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造充份發(fā)揮自我潛能的環(huán)境,不錯過人生的每個成長階段,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向成功。(信息來源: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