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一:語氣肯定、直截了當。切忌語氣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歲,很愛畫畫。媽媽還在幼兒園里給棠棠報了鋼琴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鋼琴輔導老師來帶他去上30分鐘的鋼琴課。一次,江老師來領棠棠的時候,趕上棠棠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江老師對他說:“棠棠,你能把你的畫收起來嗎?老師在等你上鋼琴課呢!”棠棠頭也不抬地說:“不,我還沒畫完畫!
另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聽了棠棠的回答后,說道:“棠棠,把畫收起來,鋼琴課的時間到了!碧奶穆牶,乖乖地把沒畫完的畫收好,然后高高興興地跟江老師去上課了。
顯然,使用不同的語氣,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疑問句會給兒童選擇的機會和空間,兒童通常會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選擇。比如,對于“能不能把畫收起來”的問題,棠棠選擇回答“不”。與疑問句相比,陳述句則不給兒童選擇的余地,并能讓兒童明白他們需要履行的責任,如“把畫收起來”。所以,家長和老師在說話之前,應該明確自己是要詢問還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兒童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陳述句,如果是詢問兒童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才用疑問句。運用成人間的婉轉迂回的方式與兒童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事項二:用詞具體、形象、通俗,清楚地表達期望與要求。切忌用詞抽象、籠統(tǒng)、華而不實。
有一次,我聽到某個老師這樣對一群3歲左右的小朋友說:“每一個小朋友都應該愛護圖書。”但是沒過多久,就發(fā)生了書被撕破的事件。當老師責問犯錯誤的小朋友“為什么不愛護圖書”時,小朋友問:“老師,愛護是什么意思?”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和老師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明明才給孩子說得清清楚楚,孩子卻“明知故犯”。在我們氣惱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責任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籠統(tǒng),抽象的用詞,如“愛護”,會給年幼兒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換一種形象、具體的說法是必要的。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希望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書,不撕書,不在書上亂寫亂畫!
注意事項三:循序漸進、耐心仔細。切忌“一廂情愿”,高估孩子的記憶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在一次半小時的實驗課上,一個年輕的實習老師計劃教3~5歲的孩子學會播種。她這樣說道:“小朋友,今天我們要學習播種。請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到門口的藍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后到我這里來領一粒種子。把種子埋進土里,再到水池那兒接一點兒水,最后把紙杯放在水池邊的臺子上!甭犕陮嵙暲蠋煹闹笇Ш螅械暮⒆诱酒鹕,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著老師;有的孩子去拿紙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孩子們的這些不同反應并不是實習老師的本意和初衷,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研究表明,對不到5歲的兒童來說,一次接收并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兒童有限的記憶范圍,影響兒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兒童能夠執(zhí)行并完成某樣指定的任務,必須要讓他們明白我們要他們做什么。而要讓兒童明白,就必須分層次、按步驟地耐心指導和引導兒童。
可以對兒童說:“現在每一個小朋友都去水池邊拿一個小紙杯!钡鹊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