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基本的形狀后,我又開始對她進行實物訓練。
我找來各種形狀的日用品、食物和玩具一一向她“解說”:奶瓶是圓柱體的、蘋果是圓形的、看圖識字的書是長方形的、漂亮的卡通洋娃娃是由圓形和幾個圓柱體組成的……,通過一系列實物形狀的訓練,女兒已能識別一些基本的物體形狀,她在又一次“小測驗”中順利過關。 視覺訓練的第二步是顏色的識別。
我買來五顏六色的彩色紙,把它們分別裁成“撲克牌”大小,一張張地為女兒講解什么是紅色、什么是黃色、什么是綠色……接下來,我開始拿實物幫助她識別具體的顏色了,紅太陽、綠樹葉……
女兒能夠區(qū)分基本的物體形狀和顏色后,我開始著手對她進行第三步的綜合訓練。例如,我拿一塊圓餅告訴她,這是黃色扁圓形的;拿著西紅柿對她說,這是紅色橢圓形的……為了更好地訓練她的視覺綜合能力,我不但把兒童書里的圖畫一一向她“解說”,看電視時,我也會指著屏幕上的人物、景物訓練她,當然,那時她不可能看懂較為復雜的物體形狀和顏色的綜合體,所以,這種綜合性訓練作為女兒的長期“課目”一直堅持到了她上小學為止。
味、嗅、觸覺,綜合性開發(fā)
視聽覺的開發(fā)固然重要,但味覺、觸覺和嗅覺等三覺的早期訓練也不容輕視,因為它們同樣對孩子注意力集中、辨別事物和利用接收所得的信息形成概念有所幫助。
女兒出生四個月時,我就開始給她喂自己調配好的、各種味道的米湯,我在米湯里放糖水、拌一點鹽、放一點點辣椒粉或者酸醋。每換一種味道的調料,我都在喂給她吃時反復對她說這種味道的特點。我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女兒感受酸甜苦辣的滋味,這是訓練她味覺的基礎。
女兒一歲左右,她已經改液體主食為固體主食,能吃一些水果和蔬菜了,這樣一來,每餐我就可以有選擇地挑味道不同的飯菜搭配著給她吃。在她兩歲時已經能夠辨別出一些細微的味道變化了,如我燒給她吃的糖醋松子魚,我問她是什么味道,她立刻就能品味出:“有點甜、有點酸、有點辣,還有點麻! 在我合理的訓練下,女兒不但不挑食,而且,就算吃再苦的藥也沒有哭過。
與“味覺”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嗅覺”,也是我訓練女兒的重要內容。香氣撲鼻、辣味嗆人、臭氣熏天、霉味作嘔等等都被我當作訓練她“嗅覺”的內容,燒好一碗香噴噴的靚湯,我會抱著她到湯前聞一聞;買來“臭豆腐”,我會拿上一塊放到她鼻孔前讓她嗅一嗅;炒辣椒時,我會把她放在一旁,使她辣出眼淚甚至嗆得大哭起來……有了好“口味”,又練就了“靈敏的嗅覺”,那么訓練她的“觸覺”便成了我又一重要“課目”。“觸覺”的訓練是在女兒出生的第二天進行的,不過這時的“觸覺”訓練只是用很簡單的方法。我用手輕撫她的身體、用嘴唇親吻她的小臉蛋。女兒三個月時,我就開始讓她分別觸摸一些硬的、粗造的、光滑的、細膩的物品,讓她握匙羹、撿玩具、抓鉛筆等,再長大一些,我就教她用筷子、扣鈕、系結等較細微的動作。她剛會走路,我就牽著她上下樓梯,每天兩次,每次五個來回。除了訓練她的腿部肌肉外,我還用小皮球來訓練她的手部肌肉,讓她抓住皮球往外拋擲,后來,又買來跳繩教她,起先她每次只能跳幾下;兩個月后,女兒就能跳上幾十下,等到了四五歲,她竟然能一口氣跳七八十下了。
一位醫(yī)生說,經過“五覺”訓練的孩子能夠避免長大后發(fā)生自閉癥、多動癥和學習困難等知覺障礙,并且有助于說話注意力集中、語言的增加、交流的改善、目光對視增加、攻擊行為和沖擊行為的減少等。我想,雖然女兒并沒有成名成家,但很明顯,在我的教養(yǎng)下,她已經領先于同齡人一小步了,至少,也是為她的健康成長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文/鄭光春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