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悶熱的下午,李心潔渾身是汗地騎著自行車在人流車流中艱難地行進。女兒坐在李心潔的車后,向她講著在班里與同學鬧別扭的事,勞累疲憊、心里正煩的她毫無反應地聽著。
漸漸地,女兒的聲音弱了下來。突然,她小聲說:“媽媽,我差點兒忘了,老師讓買一盒橡皮泥。”李心潔不耐煩地說:“早干嘛去了,剛才路過文具店為什么不說!”誰知當她極不情愿地帶著孩子返回文具店時,女兒竟然氣鼓鼓地自己跳下車,恨恨地說:“不買了,回家!”說完,頭也不回地徑直往家走。
一進家門,李心潔就沖到女兒面前質問她為什么這么不聽話。女兒眼淚汪汪地望著她說:“媽媽,你知道嗎,父母們小孩兒也很可憐!”李心潔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擊。女兒的小臉通紅,哽咽著:“媽媽,你們父母心煩的時候,可以對父母們小孩兒發(fā)火;父母們小孩兒心煩的時候,找誰發(fā)火呢?你知不知道,父母們有時也很難受……”孩子的話使李心潔的內心長時間無法平靜下來。
李心潔說,父母們曾經也是孩子,也曾因為父母拒絕了父母們的正當要求,因為一次誤解而遭斥責……這種傷害往往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痕,有時甚至會伴隨父母們一生。今天,做了母親的我,卻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和煩惱而把不良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變化和承受能力。
“父母們小孩兒也很可憐”,這句話使李心潔猛醒,她知道,自己粗暴的態(tài)度已經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親情溝通、繁重的學習壓力……他們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溝通。許多父母常常忽視了這一點,而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只看重每次考試的分數,卻不知道這樣做會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所以,許多的孩子便變得不愿和父母說話。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么不會和父母產生代溝,又怎么不會心生隔膜呢?
從這以后,李心潔就開始有意識地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塊空間,讓它去盛納孩子的喜怒哀樂。她知道不僅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孩子,更應該悉心去體味孩子那一顆渴望得到理解的心。
從此,她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密切,代溝這堵墻在她們的身上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有人說,教育就是不斷消除誤解的過程。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增進溝通,促進理解。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父母們都應學會傾聽,傾聽他們的話語,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對未來的夢想。
父母們都想保護孩子,以免他們失望、受挫或與別人發(fā)生沖突,但父母們不能將他們永遠地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父母們能夠做的就是幫助他們理解并處理不愉快經歷的感受。通過與父母共同分擔不愉快的感受,孩子將會減少傷害和壓力,同時也逐漸增強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在面對挑戰(zhàn)和日常生活中的失意時,他將會作出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