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這正是文明傳統(tǒng)沒有“傳”到位的惡果。
二、“傳”的基本方式方法
“傳”,作為家庭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主要渠道和方式就是“口傳”和“心傳”。(“手傳”我們把它列在“示”的方法中,講過了)
口傳,即口頭傳授。不僅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以此為主要渠道和方式?趥饔挚煞譃檩^正規(guī)的方式和較隨便的方式。學校教育多采用較正規(guī)的方式,家庭教育則多用較隨便的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耳濡目染”。所謂耳濡目染,濡是沾濕的意思,染是沾上的意思。耳濡目染比喻聽得多看得多了,無形之中就受到了影響。如韓愈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中所說:“耳濡目染,不學以能!薄岸Α弊饔糜诙,屬于“傳”的范圍,是口傳的作用,長期“耳聞”的結果;“目染”作用于目,屬于“示”的范圍,是長期“目睹”的結果。這二者是交互作用很難分開的,我們只是為了敘述方便,才將其分開來講。著名小品演員宋丹丹,在《懶漢相親》中飾演的魏淑芬有句口頭禪:“俺娘說了……”,就是這種作用的典型體現(xiàn),說明“娘”的話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中。耳濡目染的影響結果,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因此家庭教育中應當努力施加、增強、擴大積極影響,盡量防止、減弱、消除消極影響。
心傳,即以心傳心。按佛教禪宗的理論,即不立文字,不依經(jīng)卷,惟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遞相授受。《六祖壇經(jīng)》說:“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以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迸嵝荨秱餍姆ㄒ(上)云:“從上祖師惟傳一心,更無二法。”心傳亦喻指文學、藝術精微法則的傳授。如元好問《感興》詩云:“詩印高提教外禪,幾人針芥得心傳!
心傳的方式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最為適用。因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是親緣關系,有感情基礎,有共同的生活時間和空間,便于“以心傳心”,“自悟自解”,容易達到心與心的溝通,形成心領神會。所以應當大力提倡。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比較自覺而清醒地應用此法的父母并不多,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巨大教育作用。
心傳是一種雙向交流,前提是要通過從小長期培養(yǎng),讓孩子懂得你的心,接受你的情。如果父母的心思孩子根本沒懂,就不會有效。前些年讀過一篇短文,題目是《拐角處的回頭》。寫的是兩個學生在路上的對話。大意是,一個學生指著走在前面的父親說,我爸一點也不關愛我,整天滿不在乎的樣子,一臉的嚴肅。另一個學生說,這你就不懂了,父愛是深沉的,不信你看,他走到拐角處準會回頭看你一眼。果然,那學生的父親真的在拐角處回頭看了兒子一眼……那眼神、那情景使他的兒子深深感動。這篇文章,是我讀到過的最微妙的文章之一,因此印象特別深刻,雖然原文記不準了,但那情境仍歷歷在心。我一直在想,同是一個年級的兩個學生,懂事的程度怎么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大概就差在他們兩個所接受的“以心傳心”的程度和自己“自悟自解”的程度上吧?
心傳的過程和效果都是微妙的,只能意會,不好言傳。要應用此法,為人父母者必須熱心、細心、耐心,因為它主要靠真情流露和自然傳感,“無情”是很難奏效的。我本人剛從鄉(xiāng)下來到城市的時候,還沒搬家,就先把大兒子帶來上學,我們爺倆暫住在臨時宿舍里,由我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后來聽他對妹妹說:“那一個多月可好了,媽媽不在身邊,爸爸對我特別關心,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時常摸摸我的頭……”我聽了這話,內(nèi)心十分感動,隨便摸摸他的頭,竟然使他如此“當回事兒”?梢,心傳是不太費事的,但必須用心。
三、“傳”中值得注意和需要探討的問題
無論從責任還是從方法的角度說,“傳”在家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