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教育專家認為,理解別人的感情、關注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富有同情心是良好道德感情的核心。所以不論幼兒園老師還是父母都把培養(yǎng)孩子體察他人情感的敏感性放在了首要地位。
在美國UCLA大學的幼兒園教室里掛著一塊書寫板,上面寫著四條箴言:
一、認可孩子的感覺。
二、弄清楚孩子為什么這樣。
三、啟發(fā)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四、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這既是幼兒老師自己的座右銘,也是寫給父母和孩子的。培養(yǎng)為別人著想的同情心,似乎是美國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奧斯丁的媽媽送他去幼兒園時,他不愿意媽媽離開。因為周六、周日與媽媽黏糊了兩天,周一的早晨,媽媽把他從熱被窩里喊起來,就急急忙忙把他送到幼兒園,他覺得很難適應。媽媽匆匆離開后,奧斯丁不能自禁,哭了起來。遇到這種情況,幼兒園的老師從來沒表現(xiàn)過不耐煩,或者說:“你是大孩子了,不應該這么纏媽媽。”她們總是蹲下身來,一邊幫奧斯丁擦眼淚,一邊溫柔地對他說:“我們知道你很愛媽媽,離開媽媽對你是件困難的事情。不過,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方法來表達你的愛呢?我們可以給媽媽寫信,告訴她你是怎樣地愛她……”
老師起身拿出紙和筆來,替奧斯丁寫了“親愛的媽媽”,然后問他還想說什么。奧斯丁就說:“我很愛你,也愛爸爸……”這樣不知不覺就轉移了奧斯丁的注意力。當老師將寫好的信交給奧斯丁,讓他放學回家后送給媽媽時,他的心情已經(jīng)變得開朗起來。
對幼兒園的老師來說,從兒童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tài)來感知其感情需要,似乎是他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習慣。有一天早上,奧斯丁到了幼兒園,不肯坐下來聽故事,獨自愁眉苦臉踱來踱去。盡管在后來做游戲時,這三歲的小男孩已快活起來,但老師在當天晚上還是給奧斯丁的媽媽通了電話,希望家長幫助她搞清楚奧斯丁這天早上為什么不愉快。在媽媽的耐心詢問下,奧斯丁終于說出了他不高興的原因。原來是他坐慣的一只小凳子被另一個大男孩占用了,他便很生氣。他踱來踱去不肯就坐,是希望那男孩離開。奧斯丁的媽媽抓住這契機,問:“那個大男孩占你的凳子是故意的嗎?”“他看上去快活么?”“你喜歡坐的凳子或許別人也喜歡呢?”慢慢地讓奧斯丁對別人的行為產(chǎn)生認同感,從而得出“坐哪條凳子并無什么特殊差別”的結論。這樣奧斯丁就再不會因為一個坐凳子的問題生悶氣了。
在奧斯丁四歲的生日聚會上,媽媽給小朋友們切生日蛋糕。孩子們排著隊,手里拿著盤子耐心地等著。輪到奧斯丁時,媽媽注意到他雙手各拿著一個盤子。媽媽問:“自己的生日,要吃雙份么?”奧斯丁回答:“不。我想給艾米麗帶一塊兒。”媽媽一轉身看到第一次參加這種聚會的小姑娘艾米麗怯生生地一個人坐在那兒,遠不如其他小朋友開心。媽媽問:“是她讓你帶一塊給她么?”奧斯丁低聲兒說:“不,她好像不開心,有朋友幫幫她,也許好受些。”媽媽對奧斯丁的敏感和同情心感到驚喜,這件事后又大大地表揚了他一番。
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這種寬厚仁愛之心,家長們也必須作出體察關心別人的榜樣。一旦做錯了,就要誠懇虛心地接受孩子的批評。
奧斯丁的媽媽在這方面就有愧對孩子的教訓。一次,她很不經(jīng)意地把奧斯丁從幼兒園帶回來的圖畫丟進了垃圾桶內,被奧斯丁發(fā)現(xiàn),向她提出抗議,說:“那是我的藝術呀!”媽媽誠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