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書價越來越貴、音像制品鋪天蓋地的今天,即使愛書愛到入迷的法蘭西人也有些吃不消了,根據(jù)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05年,法國書籍銷量同比下降了10%。但口袋書顯然是個例外,其銷量連續(xù)數(shù)年穩(wěn)步上升。在去年的圖書市場上,每10本售出的書籍就有4本是口袋書,僅去年1年,平均每個法國人所購買的口袋書就達9本之多。
提到口袋書,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便宜。的確,從口袋書的前身,早在1855年面世的售價僅1法郎的“小開本”,到1953年真正的口袋書面世,廉價一直是口袋書的市場法寶。由于價格低廉,銷量自然可以得到保障。而且,口袋書的出現(xiàn)和風行,標志著書本的平民化、大眾化,在推廣知識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口袋書的成功似乎絕不僅僅是用便宜二字可以解釋的。在互聯(lián)網(wǎng)風行的時代,大量信息可以在網(wǎng)絡(luò)上用更低廉的價格甚至免費獲得。“事實上,書本閱讀的感覺是網(wǎng)上瀏覽很難取代的,前者像在用正餐,而后者只不過是充饑的快餐罷了。”許多讀者這樣說。更何況,捧著書本在地鐵車廂里旁若無人地閱讀,早已成為巴黎的一大景觀。但正因為讀者把書本看作精品,所以價錢便宜的口袋書,絕不等于粗制濫造的便宜貨。
由于要確保廉價,口袋書勢必不能以花哨的彩頁、精美的裝幀吸引讀者,這就迫使出版商們在選題、校注等方面絞盡腦汁。在如今口袋書的行列中,你不僅能看見《達·芬奇密碼》這樣的暢銷書,也能找到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甚至嚴肅的哲學作品。售價雖低廉,裝幀雖寒酸,內(nèi)容卻都是不折不扣的精品,深受讀者青睞。
當前國內(nèi)的圖書市場并不景氣,一方面出版社常常抱怨錯誤連篇、校對粗糙的盜版書搶去了市場,另一方面圖書的裝幀卻是越來越華美,價格越來越離譜,讀者買不起書、讀不到好書的呼聲日漸強烈。這些出版社在抱怨時有沒有想過,讀者是否買得起那些高價書?在那些精美裝幀的書內(nèi),又有多少經(jīng)得起讀者反復咀嚼回味的內(nèi)容?法國口袋書的成功,是否能給他們帶來一些啟迪,并最終給中國的讀者也帶來一些福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