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各國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因此,如何幫助孩子成才,如何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據(jù)德國《家庭與教育》雜志的一篇文章介紹,德國人對如何在家庭中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父母自己如何對孩子言傳身教有獨到的見解。他們堅持認為,家庭在孩子的成才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我的爸爸很早就讓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來自德國,現(xiàn)在北京大學讀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說,“在我失敗時,他總是告訴我,他對此感到很平和,他認為我比成績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確很希望我能夠有好成績”。
德國人比較注重為孩子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但是,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也會很關心孩子的成績,但是不會把分數(shù)看得比孩子,比實力更重要。從另一方面說,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渲染孩子,他們很關心孩子,從小就使孩子感到被愛,每次都會鼓勵他們?nèi)プ,做得更好。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去和孩子探討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考慮問題,而不會用其它給孩子施加壓力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他們把孩子置于成績的上面,而不是成績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說,就他在德國待的20多年里,他發(fā)現(xiàn)德國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營造一種教育的氛圍。“就以我來說,我的爸爸是一個司機,媽媽是一個公司里的職員。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而不再愛我。記憶最深的是,小學的第一次考試我沒有及格;丶胰サ臅r候媽媽知道我不及格,但是她并沒有罵我更沒有打我,只是問我是不是感到功課太重了。她還去學校找了老師,從此之后她更關心我,我有問題總是和我一起解決而不是責罵。我們考試就像是我們一起去考試。”他說,他的同學里面很少有因為成績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那些遭到父母的毆打的同學都是因為其它原因。而且,事實上,在德國,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國人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能動性和自覺性,比如做作業(yè),孩子不會,父母只會鼓勵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絕對不會輕易說出答案。”“在我的家,從我上學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個書房,專門為我留著。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沒有錢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氣也不會對我發(fā)脾氣。他常常告訴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我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他們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過于依賴他人。”里求說。他在德國讀完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學,之后又來北大留學,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給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說。“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樣。”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聽聽德國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樣的力量的。
特斯,北大哲學系的大三學生,來自德國Frankfurt。今年24歲的特斯成績優(yōu)秀。“我的父母自小就讓我作決定,他們總是告訴我說,我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可以選擇一邊讀書一般學習音樂,也可以選擇去做運動員,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決定的,他們只給我指導意見?墒撬麄儏s在有意無意之中向我灌輸責任感的重要性,他們在要求我自己作決定的同時也要求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他們也會為他們的行為負責。媽媽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都在家里把黑面包發(fā)酵,這么多年一直都很敬業(yè),也從來不會沾面包房的小便宜。就是她的這種負責精神感染了我。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