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是小孩的天性,更是幼孩表達對外界不適或饑餓或病痛的一種本能。然而,加拿大生養(yǎng)的小孩不愛哭,個個天生白白胖胖,人見人愛。換言之,在加國生產(chǎn),父母可省不少煩惱和精力。
我們當然是半信半疑,在中國小兒啼哭是常事,在醫(yī)院的注射室里到處可見排滿了打吊滴的小孩,“哇哇”的哭聲不絕于耳。難道我們的小寶寶在異國降生后,真的是好吃好睡不愛哭?
事實勝于雄辯,踏入加國女兒家門以來,看到樓群內(nèi)外的襁褓幼童,一個個天生麗質(zhì),濃眉大眼,沒有哭聲,討人喜歡。心想,這次女兒在加國分娩,寶寶肯定也能隨鄉(xiāng)入俗──是個不愛哭的乖小孩。
有一天,女婿的華人朋友邀我們吃早茶,他們不滿周歲的寶寶,一不吵,二不鬧,還能乖乖入座,三個多小時沒有一點哭聲,孩子的媽媽說:“我們的寶寶自落地至今,很少啼哭,很會吃,更愛睡,所以養(yǎng)得胖呼呼的,整個哺乳期,我們都很輕松”,爺爺奶奶怕小孩難養(yǎng),特意從廣州趕來,卻一直無所事事,幫不上什么忙,也早已回國。
我們羨慕的不得了,也心存奢望:女兒未來的寶寶也像他們一樣多好,要知道孩子的爸媽還得工作,還得學(xué)習(xí)啊!
俗語說,凡事起頭難。早在醫(yī)院的產(chǎn)房里,我們的新生兒“黃疸”指數(shù)較高,醫(yī)生破例讓母女倆在產(chǎn)房里多住了幾天,兒科醫(yī)師那悉心的關(guān)照、高科技的日光處理和護士們耐心細致的科學(xué)護理,我們?nèi)丛谘劾铮陡杏H切。心想:壞事倒變成了好事,在國內(nèi),這點“黃疸”司空見慣,在這兒卻小題大做,有“黃疸”的小天使有如此待遇,這就是差距!短短的六天,令我們對“加國是生孩子、養(yǎng)孩子好地方”的傳言心服口服──身在福中要知福呀!
然而,事與愿違。我們的小寶貝出院回家后,卻沒有隨大流,月子里,只有在媽媽懷抱里吃奶的片刻和睡著的時候稍為安靜,從早到晚啼哭不止,而且每次喂奶時間要一個半小時之久,這可真苦了我們?nèi)遥目谌溯喎灞Р拍艽倨涿銖娙胨。都說小孩日日變,越變越新鮮,可我們的寶寶身上不長肉,一個月下來,只重60克,有。坎豢赡!體溫正常,大小便正常。真倒霉!我們大概是例外中的“夜啼郎”吧!
此時,孩子的姥姥心中有了俗:自己在年輕時,老家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可以看到貼在墻門上的紅紙條,上面用毛筆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要是在這兒也能貼上幾張,可能也有效吧?但現(xiàn)在是在外國呀,況且這是迷信色彩,當今得尊重科學(xué)。于是,她很快也自我否定了,又回想起當年自己生育兩個兒女時,小孩啼哭不停、吵夜不休的情景,加上悶熱的夏季,蚊叮蟲咬,癤痱滿身,常跑醫(yī)院掛滴打針的苦日子,比比現(xiàn)在,也該知足了。既來之,則安之,慢慢來吧。
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小孩瘦啊,為此,全家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整天圍著小公主不得安寧,以后我們回國,女兒一人可怎么辦呀?
事情終于有了轉(zhuǎn)機。“滿月”前夕,孩子爸爸的表嫂來家賀喜,她一看小孩狀況,就直言不違:“媽媽的奶水不足,小孩肯定要哭,一個月還是這么大,瘦得不正常,要加喂人工奶。”表嫂的啟發(fā)有道理,但我們還是將信將疑,因為一切得聽醫(yī)生的。
出生兒常規(guī)體測在滿月之日進行,兒科醫(yī)師在秤測嬰兒體重并觀察其體態(tài)后,很快得出結(jié)論:啼哭的主因是小孩營養(yǎng)不足,母乳量缺少,一個多小時的喂奶,其實是小兒在空吸媽媽的奶,造成小孩饑餓煩燥不安。
真相大白,一個月來,我們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只怪我們不懂嬰兒營養(yǎng)學(xué),也怨我女兒奶水不足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