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想自己的孩子凡事都最好,希望日后孩子能夠成會社會精英,于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等,導致孩子苦不堪言,甚至沒有快樂的童年。
而法國媽媽認為,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才是生活的真諦。那么,怎么培養(yǎng)一個快樂寶寶呢?根據(jù)法國媽媽的建議,現(xiàn)在給父母們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較強的意見。
1、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從降生那一天開始,孩子就有很多需要,包括身體的和感情的。及時回應孩子的要求,別讓他等您等得很痛苦,他就會笑,會快樂。這種關(guān)于“生活很好”的基本確信會對他將來的行為深有影響。
很多中國家長,由于見到孩子吵鬧,覺得心煩,就會把孩子忽略一邊,不瞅不睬,導致孩子心理產(chǎn)生害怕,而更加吵鬧。
而法國媽媽認為, 對孩子的要求要有所反應。不要任孩子哭泣而不理不睬。盡可能多地抱抱他。不用擔心多抱孩子會慣壞他?纯此,摸摸他,對他表達你的愛。這樣會給孩子很深的確信:他有被愛的權(quán)利,因為周圍的人都因為他的存在而那么幸福喜悅。
當然,法國媽媽覺得,對于孩子的各種需要,大人需要去“回應”,而不要事事“滿足”。孩子哭了,當然要去注意,要抱抱他,跟他說話。
過一會兒,可以再把他放下,他再哭的話,可以不再去抱他,而是溫柔地對他說:我覺得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好多了,你一定能自己玩得很好。這里的關(guān)鍵不是孩子哭就得一直抱著,而是:對孩子的要求溫柔地,積極地作出反應。
2、滿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能夠心情愉悅的另一個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在法國媽媽心中,只有當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即能獲得某種東西并不取決于他的欲望,而是取決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內(nèi)心的充實快樂。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而許多中國媽媽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愿望,導致孩子認為只要提出要求,家長就會無條件滿足。其實,正確的做法是,拖延一些。比如,孩子餓了,可以讓他等上幾分鐘,再把奶瓶給他。
不要屈從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絕孩子一些要求會更有助于他獲得精神的平靜。在家庭中接受這種“不如意的現(xiàn)實”的訓練,會使孩子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面對將來生活中的挫折。
3、幫助他獲得良好的自我形象
當孩子上幼兒園時,因為有了對比,就會容易和身邊的人比較比較自己的穿著打扮。如果孩子對自我的形象很滿意,那么他的生活將更加順利,他不需要在別人的認可當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所以,法國媽媽對孩子不吝夸獎。經(jīng)常暗示他,他有很多天賦,需要用心體會和發(fā)揮。就算孩子有“缺陷”,也會正視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別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狀有問題,法國媽媽不會否認這些事實,而是積極和孩子討論,尋找解決辦法,或者接受現(xiàn)實。不會像中國媽媽那樣,只要孩子有一點不盡完美,就盡力“躲藏”,導致孩子對自己的形象更加不自信。
4、教他向別人敞開自己
陽光開朗,無論何時何地,他都能和別人相處融洽。確實不錯,但培養(yǎng)一個陽光開朗合群的孩子并不容易。社會是復雜的,人們的文化背景和性情都有很多差異。
作為父母,怎么幫助孩子適應外面那個陌生的,新奇的,有時候甚至充滿著障礙和敵意的世界?
法國媽媽認為,孩子3歲或者上幼兒園時,可以教導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技巧, 對孩子進行“社交”訓練。她們會先教孩子的基本禮貌,要會說“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魔法詞語”,要安靜,排隊等等。
另外,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這樣會更容易被別人接納。孩子的特長和優(yōu)點中,總有一些可以拿來為群體服務(wù),比如提供游戲的點子,比如足球踢得好,比如會做手工,會為唱歌的小朋友伴奏等等,都可以使孩子更快地融入群體。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特點,也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敞開自己去接納別人,這樣他也比較容易交到朋友,也會覺得更加幸福快樂。
5、放手讓他做決定
讓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將來他會更積極主動地做事。不要過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說話,替孩子做決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這件事,也許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而許多中國媽媽,總覺得讓孩子自己決定事情,最后會將事情做得很槽糕,于是就對孩子沒信心,急著去幫他,最后導致孩子養(yǎng)成依賴父母的習慣。
法國媽媽從不輕易向孩子說:“你不行,這事你做不了!”她們會讓孩子“嘗新”。有時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僅僅因為“他沒做過”。如果事情不是危險的,就放手讓孩子嘗試,大人在旁邊保護和示范,比禁止孩子做和越俎代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