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有一個本質區(qū)別:在中國家長看來,孩子是“我”生的,所以父母需要為孩子的錯誤買單;而在美國家長看來,不管多小,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能做的,是幫助孩子自立。
Time Out!你犯錯了??? ?
兒子寶兒4歲進的幼兒園,一次開家長會,他帶我參觀他們的教室,特地指給我看教室門邊特別放置的一把椅子:“媽媽,那個就是Time Out椅子。”
我一聽就好奇了:“那寶兒有沒有坐過那把椅子呢?”
寶兒搖搖頭:“我沒有,那是給Bad Behavior(壞習慣)的人坐的。昨天Kevin就是在上課時大聲說話,不聽老師的話,后來就被Time Out 了。”
喲,小家伙知道什么叫 Bad Behavior?我在家里費勁口舌講的大道理,還不如一張Time Out椅子!于是我忍不住追問:“那寶兒給媽媽說說,Bad Behavior有哪些表現?”
這下寶兒傻眼了,嘀咕半天,最后老老實實地跟媽媽說:“媽媽我不知道。Everybody should have good behavior and respect others(每個人要有良好的舉止,要尊重別人),Do into others as you want others do into you(大意應該是:你想讓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雖然寶兒還說不出Bad Behavior有哪些具體表現,但是能說出這兩句話已經讓我足夠驚喜了,這就是老師在學校教給他們的行為準則。
女兒貝貝也有著和哥哥同樣的經歷,自打她入園以后,就開始接受這種行為規(guī)范教育。有一天,在和媽媽閑談的過程中,她說起她的好朋友樂樂在學校被Time Out的經歷:樂樂在老師講故事的時候大聲說話,就被Time Out了,結果她哭了!當我問道樂樂是不是好可憐時,貝貝的回答居然是:媽媽,她不該說話!小小年紀,居然就明白了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做錯事就要承擔后果,這的確讓我有點刮目相看。
在美國的幼兒園教育里,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件事,實際上就是行為規(guī)范教育,就像安妮鮮花說的,在這里,孩子尊重的是規(guī)矩本身,而不是某位老師,而對于規(guī)矩,則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不光是學生,也包括老師和家長。
為了孩子,我們合作愉快
兩個寶貝開學后,每人拿回來一本Student Conduct,我的理解是《學生守則》。厚厚的一本,英文和西班牙文雙語,感覺是給家長讀的,講述的是家長的職責,比如要讓孩子按時到校,不遲到;要求穿校服;家長要給孩子準備午餐等。關于這部分要求,如果你有異議,可以跟校方商討,但在校方做出修改之前,家長是需要遵守的。
在家長會上跟寶兒的幾任老師交談過后,我得到的信息都是:自孩子上學開始,第一個月老師基本上都在給孩子講校規(guī),教他們社交禮節(jié),把孩子應該明白與遵守的良好習慣教給他們,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將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與理解。
寶兒的老師每月都要給家長發(fā)月報,告知家長孩子這個月學習的內容,孩子應該達到的標準等。在這個月報上,專門有一塊是強調孩子的獨立性的,要求家長鼓勵孩子自己看題目、做作業(yè)、檢查對錯,家長最好只在一旁協助,而不要代替孩子檢查作業(yè);同時,每天的書包、帶回家的文件材料,老師也要求家長鼓勵孩子自己檢查,需要簽字的交給家長,自己的書包以及其他隨身攜帶的物品則由孩子自己負責……
除了老師發(fā)給家長的月報,每周寶兒還會從學校帶回來一個綠色的文件夾,那里面有孩子每周的行為表現評分:綠色的,是E(excellent)優(yōu)秀;黃色的是S(satisfactory)滿意;藍色是P(poor)勉強;最后就是紅色U(unsatisfactory)不及格。據寶兒說,要是行為操守拿到了P,那就要去見校長了,這就表明麻煩大了。我曾問過寶兒,要是拿到了紅色怎么辦?寶兒撓了半天頭,最后跟我說還沒有人得到紅色,他不知道。
教育的效果還是顯著的,孩子都能做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他們很清楚什么樣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同時,我還注意到,在處理學生操守的問題上,沒有一條是需要家長買單的,這也是孩子必須學會自我約束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