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圍棋作為體育競技項目,一直強調(diào)的是競技性,而面對學齡前期幼兒,我們更重視的是幼兒基本人格的塑造。綱要中指出“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就象良醫(yī)治病,對癥下藥。因此,針對好動、粗心的孩子;自卑、猶豫的孩子;任性、蠻橫的孩子;驕傲、固執(zhí)的孩子;我們在個體對弈中有區(qū)別地指導,讓學棋的小棋手在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對弈中養(yǎng)成了沉著、不屈、自律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zhì),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關鍵詞:圍棋、對弈、性格紋枰對弈,情致高雅,靜中有動,有著無窮的生活樂趣和藝術魅力,在緊張的對弈比賽中,圍棋培養(yǎng)人的平靜、耐心、自律,以及掌握進攻與防守的分寸。一代宗師吳清源,14歲東渡扶桑,以一顆平常心在異鄉(xiāng)奮斗50年,打遍日本棋壇無敵手,被譽為“昭和之棋圣”。而被冠以“少年姜太公”雅號的青年棋手李昌鎬,以其沉著冷靜的性情橫掃韓國棋手,威震世界棋壇,16歲勇奪世界冠軍,彪柄戰(zhàn)績,無人能敵。聶衛(wèi)平在中日圍棋賽上,上演了難以置信的十一連勝,與其在艱難困苦的農(nóng)場上所鑄成的不屈個性是密不可分的。
高超的棋藝,伴隨堅強不屈、沉著、冷靜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zhì),鑄就了一顆又一顆的棋壇明星,而學棋的棋手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緊張對弈中養(yǎng)成了沉著、不屈、自律的優(yōu)秀心理素質(zhì),因此,圍棋與性情的培養(yǎng)是相輔相成的。
學齡前兒童有其獨特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每個幼兒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長,個性習慣各不相同,綱要也指出“要尊重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就象良醫(yī)治病,對癥下藥。而集體教育內(nèi)容是難以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因為一次有限的集體教育時間,是難以兼顧到孩子發(fā)展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的千差萬別的,必然是面向了一部分,而被忽略的一部分作為陪讀則是一種“隱性浪費”。圍棋對弈是個體操作活動,而且在我們大班圍棋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好好利用這種個體對弈,因人而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形成積極有益的性格特征呢?在此,引用以下案例,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1、面對好動、粗心的孩子陳鶴琴指出:“兒童生來是好動的,他們喜歡聽這樣,看那樣,忽而玩這樣,忽而弄那樣,忽而立,忽而坐,沒有一刻的工夫能象成人一樣坐而默思的”。而圍棋對弈時最大的特點就是坐而默思,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激化點,但如果讓孩子愛上了圍棋則另當別論了。我班的徐澤林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上課坐不住,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做作業(yè)時也常常做一半,漏一半,中班圍棋課時更是把棋子亂扔,搖椅子插嘴。對弈的時候則常常下到一半就鉆到桌子下面找不到人影了,小朋友不喜歡和他下,連他爸爸也不喜歡和他下。于是,我們給他講一些圍棋小故事,如“常昊學棋”、“天王的勝利”。圍棋活動中又時常滲透一些小游戲,如“搶紅旗”、“做地主”等等。所以,他又很喜歡圍棋。在大班期初的時候,他纏著媽媽要報圍棋小課。他媽媽于是多次找教練協(xié)商,最終報上了名。而我們正是利用了他這個愛好,在大班對弈過程中逐漸修正了他的不良性格特征。
首先,我們根據(jù)這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的特點,給他看動畫片“圍棋少年”,看江留兒學棋時的專注,下棋時的認真,在輕快的音樂下,電視鏡頭反復推進,徐澤林一下給吸引住了,很是羨慕江留兒,這時,我們告訴他,要想學好本領,一定要象江留兒一樣認真,棋子不是用來扔的,是用來下棋學本領的。其次,我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棋譜,并在一些棋子上貼上了小老鼠,讓他玩“黑貓警長抓老鼠”的游戲,如練習關門吃、枷吃,他由一步棋到兩步棋,再到十步棋,漸漸領略了圍棋的奧妙所在,變得更愛下棋了。最后,安排一些水平一般的小朋友與他對弈。這部分小朋友由于不太會計算,下棋時下得很快,而最后結果往往是徐澤林勝利。孩子都是喜歡勝利的,在這樣的對弈過程中,他體會到了樂趣,覺得坐上半小時下完一盤棋是很快樂的一件事,現(xiàn)在,他常常主動找小朋友下棋,在對弈過程中還不斷督促對方認真下棋,不要玩。在平時的集體教學中,他的堅持性、自控力也顯著提高,他媽媽現(xiàn)在?渌“懂事了、長大了。”他爸爸也愿意常常找他下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