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和發(fā)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負有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萌發(fā)幼兒初步感覺美,表現(xiàn)美的重要使命。在內容多樣的音樂活動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才能獲得相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本領,能唱、會跳、能欣賞、會創(chuàng)造,才能在音樂藝術活動中表現(xiàn)音樂,接受美的熏陶,萌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趣。那么,在音樂活動中我是如何去完成這一重要使命的呢?我認為,讓幼兒置身在游戲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國早期教育家馮德全說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游戲化,因為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發(fā)展的游戲世界"。游戲完全符合兒童的本性,幼兒雖然喜歡音樂,但對音樂的興趣卻是不持久和易轉移的,因此,我就以讓幼兒在每次音樂活動中能保持長久和濃厚的興趣為抓手來進行我的音樂活動。
首先,我非常重視音樂活動的選材。如選那些旋律簡單、形象鮮明、有模似叫聲的歌曲,或有游戲性質的歌曲。因為只有選有趣味性,藝術性的教材,才能使孩子喜歡,學起來才有積極性。如:一次音樂欣賞 “獅王進行曲”中卻讓我有了意外的驚喜和收獲。“獅王進行曲”故事大意是:“大森林黑洞洞的,風吹樹搖聲中傳來了獅子的吼叫聲,突然,猴子從樹上跳了下來說:“獅王駕到!”樂隊吹起了號角,獅王大搖大擺地走了出來,高興地大叫,狡猾的狐貍帶領小動物為獅王跳舞。”這種內容介紹,總讓我感覺不舒服,孩子們會怎樣理解呢?帶著困惑和疑慮,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音樂中……“我覺得這里的音樂是獅王在做操。”“我覺得是在彈鋼琴。”“我覺得小動物和大獅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戲吧。”……活動一開始,我沒有給孩子們任何提示,而是讓他們自己傾聽,但此時他們的七嘴八舌卻觸發(fā)了我的靈感,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想象遠遠超過了欣賞內容的本身,他們的表現(xiàn)遠遠超過了我對他們的認識。
其次,精心設計每一次活動過程是音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只有教材的處理和教學的設計充滿趣味性的,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學習。如在上歌曲《歡樂頌》第二教時中,我按照這首名曲原來的強弱進行處理,但如果老師很簡單地說第一句唱得輕一些,第二句唱得稍微響一些等在孩子們的腦海中不會留下很深的概念的,也許他們會把老師的要求顛倒或搞錯,因此,在教學中,我就根據(jù)歌詞內容向幼兒解釋這樣的一種意境:天空中白云飄過是靜靜的,因此要唱得輕一些;樹上小鳥在叫,因此要唱得稍微響一些;而草地上的花兒點頭,小草彎腰又是沒聲音的要唱得輕些;而小朋友們在草地上唱歌跳舞肯定聲音很響,幫唱得響一些,快樂些。我把這樣的一個意境帶進孩子們的腦海,孩子們興趣很高,且自然而然地按照我處理的要求唱,我的教學目的也在游戲中完成了。又如在新授歌曲《學好樣》時,無在歌曲間奏的地方加進動物的叫聲,可以邊唱邊叫,很有童趣,幼兒覺得十分有趣。教學設計也包括整個音樂活動的設計,而設計好整節(jié)音樂活動的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的自然過渡也非常重要,做到各環(huán)節(jié)情節(jié)化,承上啟下,過渡自然,使幼兒從一個意境走到另一個意境。另外,音樂游戲作為音樂課中特殊的環(huán)節(jié)其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對每節(jié)活動結束前的音樂游戲活動設計我也非常重視,一般音樂游戲設計是圍繞教學活動的內容的,如在學習《小雪花》這首歌曲后,我即設計了一個《我們愛玩雪》的音樂游戲,幼兒唱了雪花的歌,又做了玩雪的動作,最后做堆雪人的造型。如此游戲,不但提高了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又在游戲中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第三,在組織教學中,教師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都會不自覺地影響幼兒的情緒。如果教師的語氣是兒童化、趣味性的;教師的表情是豐富的、多采的;教師的動作是有童趣的、夸張的。那么,幼兒的興趣會很高漲,幼兒會積極參與。另外,注重個體差異進行個別教育也是我在音樂活動中做得比較好的。如今年我雖然接的是中班,可有一半左右的幼兒對節(jié)奏把握不準,家長對這方面并不是很重視,音樂對于他們是很陌生的東西。因此,除了選趣味性的教材和設計成充滿游戲趣味的游戲之外,對每個幼兒的要求也不同,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我都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我班有個幼兒,他對音樂感受力和表現(xiàn)力都非常差,如我們的拍手音樂《小松樹》他到現(xiàn)在都打不準,因此對他的要求我放得很低,當他會做一個動作或模仿我做某一造型時我都會朝他滿意地一笑,使他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對自己有信心,才能增強她學音樂的信心。而注重了每個幼兒的不同差異,對他們的要求不同,才會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