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意可接受性,建立良好的審美關系.
審美活動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活動,有賴于主體是否具有相應的接受條件,有了審美主體的接受條件,審美關系才能形成,審美活動才能展開。為了了解孩子的接受條件,我嘗試讓孩子提問題,如《桃樹下的小白兔》,我們講完一遍故事后,就讓孩子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孩子提出來的問題有:“為什么花瓣落了下來,好像下一場粉紅色的雪”、“什么叫‘一撒’”、“花瓣怎能當發(fā)卡,卡不住的”等問題,小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解答的就讓他們解答,不能解答的老師就幫助解答,并引導理解,如“一撒”這個詞全班小朋友竟然沒有一個懂得,于是,我就拿了一疊信封用力撒出去,說明這就是“一撒”,之后,我讓孩子用動作表現(xiàn)“一撒”,小朋友興趣地做著用力甩出去的動作,有的還五指張開自上而下抖落下來,表示信封飄落,有的小朋友則像樹葉被風刮一樣沿著教室跑了一圈,表示信封飄落各個地方。詞語解釋后,小朋友又問:“為什么‘一撒’就能撒到小動物園的家,不會飛到別的地方去”,一位小朋友就回答說:“這就是夸張”。這種提問,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接受條件,而且還把探索文學作品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孩子在自己主動探索中不但學會了詞語,還感受到“一撒”所產生的意境和所蘊含的夸張手法。對于不同接受條件的幼兒,我們則因勢利導,盡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雪孩子》,我問小朋友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多數(shù)孩子都說喜歡雪孩子,因為雪孩子勇敢,舍己救人,唯有兩個小朋友說喜歡小白免,因為小白兔很可愛,因為小白兔很乖。對這兩個孩子,我們不硬把我們的感受強加給他們,而是讓他們想一想,如果雪孩子不救小白兔,小白兔又會怎么樣,使孩子從對小白兔的喜歡、憐憫的情感轉到對雪孩子的尊敬上?傊,在方法的研究中,我們注意遵循孩子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點,不為作品的形式而形式,而是把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孩子的情感體驗,再去感受相對應的表現(xiàn)形式,又通過表現(xiàn)形式進一步理解塑造的形象,盡量克服過多的理性分析,克服提太多的問題來壓抑幼兒感受作品的快樂情感和想象樂趣。
三、深化美的資源抓住作品的主線,有側重點的提問,有助孩子深入作品、理解作品,深化作品的美。在欣賞文學作品《木偶奇遇記》時,我抓住作品中主要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提問,讓孩子走進小木偶匹諾曹的世界,體驗他的快樂、傷心、著急。老師問:“匹諾曹拿到新課本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匹諾曹先是高興,然后就傷心了。因為爸爸的大衣沒了。”還有的說:“匹諾曹覺得爸爸為了他做了好多事,心里難受,他很愛爸爸的,他看到爸爸很冷的,心里很傷心。”老師又問:“匹諾曹要被當柴禾燒掉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孩子們沿著老師問題體會小主人公的情緒變化,體驗作品“親情”的表達。在學習作品《小螃蟹找工作》時,我抓住小螃蟹找工作的經(jīng)過,讓孩子說說為什么小螃蟹不能做這份工作。在討論中幫助幼兒理解作品的真實情感。
給孩子一點想象的空間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好途徑。孩子在理解感知中獲得對藝術性結構語言的指示,嘗試進行語言材料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在學習文學作品《木偶奇遇記》第二部分“匹諾曹正猶豫是不是去玩具國”這段情景時,老師問:“假如你是匹諾曹你回去嗎?”給孩子一個假設的條件,讓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中馳騁,讓孩子反復思考前面的故事情節(jié)。同時,在掌握理解已知道的情節(jié)內容和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判斷性的設想接下去可能發(fā)生的結果。“不會的,因為匹諾草很想成為真正的人。”一個孩子發(fā)表了意見。另一個孩子也不甘示弱,“會的,匹諾曹很貪玩的。”老師追問:“如果會的,可能發(fā)生設什么事?”引發(fā)多角度思考,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層層深入,幫助孩子深入作品、理解作品。在組織幼兒學習文學作品時,常給孩子一些創(chuàng)編、仿編的機會;蚴蔷幰粋結尾,或是編其中的主要情節(jié)。例如,在聽完《等明天》后,讓孩子們想象小猴以后會怎么說,怎么做。孩子們通過結伴練習、自由創(chuàng)編,既遷移了作品中的語言又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急什么,還有明天了,我明天做也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