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澹⿲W習重點的偏離
部分幼兒為了在攀比中的到自己滿足,開始偏離了自己的學習重點。學習怎么穿衣服,怎么打扮自己,怎么花錢,想盡辦法使自己的外表和物質享受上與同伴的不同。
長此以往,攀比心理會給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事物的發(fā)展都是由量變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質變的,家長、教師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就會給幼兒的健康成長帶來消極的負面影響。今日的孩子要求你買漂亮的書包才愿上幼兒園,明天要求買高檔玩具,后天就要求買其它的東西,長此以往,當不能滿足其要求時孩子就不聽話了,麻煩事也就來了。
四、消除攀比心理的對策
。ㄒ唬┘议L正確處理愛與溺愛的關系
家長們應當正確的處理好愛與溺愛的關系,不要以為什么都滿足孩子就是對他的愛。溺愛表現為對非理要求予以滿足。與機會的剝奪相應的是,父母往往過度地給予孩子滿足,滿足孩子的欲望并非是無止境的全部滿足。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在物質上適當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極大的滿足。物質上滿足幼兒生活所需,對與幼兒物質上的追求超出了所應滿足的范圍只外就不應給與滿足。當他有需要時應給他正確的概念,使孩子自己明白父母愛他,但這個愿望是不可以被滿足的。也許他會難過,那就抱著他讓他哭一會,把負面的情緒發(fā)泄出來,他就會重新調整自己,以后遇到同類問題,他自己會明白會什么不能有這種要求。
。ǘ┖侠淼莫剟钚袨
對幼兒的獎勵可分為物質獎勵和非物質獎勵。合理的獎勵行為能促進幼兒的積極性。但不合理的獎勵會成為幼兒追求物質或外表的動力。
1. 獎勵應當頻次得當。有些家長和教師喜歡頻繁使用事先許諾的獎勵方式來激勵幼兒,如"你不跟小朋友強東西,老師就獎你一朵小紅花","你要是自己吃完一份飯,不浪費,媽媽就獎你一樣玩具"……這種獎勵的濫用容易產生"德西效應",一是導致獎勵邊的微不足道,對幼兒失去原有的吸引力。二是使幼兒對獎勵產生依賴心理,被獎勵所左右,甚至把得到獎勵看成學習的目的,產生對獎勵物的關注與貪求。
2 獎勵程度得當。家長和老師對幼兒的獎勵程度要得當,對幼兒的獎勵程度要與幼兒的表現一致,不能過分夸大。過分夸大的獎勵會使幼兒做的一點點事,要很大的獎勵。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事之后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導致對獎勵品的不珍惜,和不斷的追求更好的獎勵。
3 獎勵形式多樣化。對幼兒的獎勵非了物質獎勵,還有非物質的獎勵。家長和教師應適當減少物質獎勵,多采用精神性的獎勵,因為精神獎勵更容易強化幼兒的內部動機。[1]
4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堅決拒絕。如果孩子出于攀比心理而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要在講清道理之后給予回絕。如果孩子哭鬧,可以采取冷處理的辦法。當孩子發(fā)現哭鬧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他就會停止哭鬧。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鬧會心軟,轉而同意孩子的要求,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把哭鬧當作與父母"談判"的武器,只能使孩子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ㄈ 家長樹立良好榜樣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行為對兒童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2]很多時候幼兒的行為是父母的鏡子,幼兒有很強的學習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因此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是十分重要的。從家長杜絕攀比行為開始:父母要杜絕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比較的心理。有的父母出于疼愛孩子,生怕孩子受半點委屈,別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要有。這種做法會使孩子形成錯誤認識:"別人有的東西我也應該得到,"從而使孩子產生了攀比的想法。俗話說:大狗爬墻,小狗學樣。這說明了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正確教導。幼兒的成長是在你的身邊開始的,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應從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著攀比別人的心理,要時刻為幼兒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