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他們的不安心理。老師可以抱抱他們,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肩,蹲下來同他們輕聲說,甚至親親他們,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漸漸從依戀父母轉變?yōu)橐缿倮蠋煛?/p>
有些幼兒不管怎么哄他,都無濟于事,整天哭鬧不止。對這些特殊的幼兒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粗暴、恫嚇,以免形成心理障礙,影響其身心健康。如:為了讓幼兒得到更多的愛,我們可以在開學的幾天里,組織"一對一"大帶小的活動,讓大班的哥哥、姐姐跟他們同吃、同玩,以彌補班級老師帶許多幼兒的不足。
2、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尋找快樂,感受集體生活的樂趣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喜歡野外生活的。"我們覺得小班幼兒更是如此,因為好玩是幼兒的天性,豐富多彩的活動最能吸引幼兒、留住幼兒,尤其要以幼兒園同齡幼兒集中的優(yōu)勢,讓幼兒感到集體生活的樂趣。
作為教師,應盡可能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幼兒。如:為了滿足幼兒喜歡戶外活動的需求,我們可以組織幼兒去玩大型玩具,如:娃娃城、滑梯、迷宮等,組織幼兒玩沙土等;我們還可以開設活動區(qū),在活動時老師參與活動,并且到各個活動區(qū)內照顧組織好孩子。這樣孩子們會完全放松地去活動,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讓他們感受到極大的樂趣和滿足。
教師還可以給幼兒講好聽的故事,帶他們唱他們喜愛的歌曲,做他們喜歡做的游戲,教師在游戲中充當角色,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小朋友在一起有無限的樂趣。當幼兒在活動中有一丁點兒進步時,教師要及時以肯定和表揚,讓幼兒愉快度過每一天。
。ㄈ、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是幼兒將來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幼兒走出家庭適應幼兒園生活的物質基礎。陳鶴琴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大部分是幼年養(yǎng)成的,所以幼兒年代,應當特別主張習慣的養(yǎng)成。"剛入園的幼兒,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和不習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受不了常規(guī)、紀律的約束,而不愿上幼兒園。因此,教師必須教會幼兒必要的自理能力,讓幼兒習慣幼兒園的制度、生活和學習紀律。而常規(guī)教育必須從幼兒的興趣入手,將常規(guī)教育溶于各種活動中。如:許多孩子在入園前沒有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教兒歌等方式激發(fā)他們自己吃飯的愿望,我們可以采用"喂動物吃飯"的游戲來幫助幼兒掌握吃飯的方法。對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要求,并學會用語言表達。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健康和諧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我們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水平,因勢利導,因人施教地幫助他們向學前期順利過渡,為他們在整個學前期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不能一味遷就
在孩子入園的階段可能會遇到比較特殊的孩子,他們會習慣跟著一個老師如果這個他們喜歡的老師在就會比較有安全感,但是不能離開一會兒看不見就哇哇大哭,將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在老師身邊寸步不離。遇到這樣的情況剛開始幼兒跟著是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不能一味遷不能毫無原則的退上,老是寵著幼兒,順著幼兒,該干什么就得讓孩子去干什么不能搞特殊化,這樣反而是害了孩子。他會比其他的孩子適應的更慢。其實有的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老師或者家人是大家慣的。孩子特別聰明他知道跟誰撒嬌有用,知道誰比較好"欺負"。例如:丹尼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時間長了我發(fā)現媽媽送他的時候他哭,爸爸送的時候就不哭,只要媽媽在就撒嬌就哭鬧,當家人一走該干什么干什么就跟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樣。
六: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和個別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