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我們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中,我們的游戲僅僅是針對聽說游戲,而一些智力游戲是沒有機會在語言教學中展露頭角的。如果為了整合而整合,將一個智力游戲生搬硬套在語言活動中,非但沒有起到激趣的作用,反而變得多余。
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整合呢?我覺得關鍵還是要研究我們的語言教學內容:反復的閱讀與理解,剖析和琢磨,尋找內容中存在的游戲因素,把它放大,圍繞活動目標設計成有效的、有趣的游戲,從而立體語言活動。
以繪本《小藍和小黃》為例,這是一部世人公認的抽象派作品。在這本圖畫書里,作者用一藍一黃兩個近乎圓形的抽象的色塊,象征兩個孩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愛與融合的故事。在反復的研讀中,我看到了色彩的認知、朋友的交往、方位的猜測、色彩交融的變化以及語言的表達。
為此,我根據繪本的特點,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故事感受為主、游戲探索為輔的形式設計了小班綜合活動《小藍和小黃》。讓幼兒在看看、說說、猜猜、做做的形式中理解繪本、感受繪本;顒幽繕藶椋1.有興趣地觀察畫面,在說說講講中理解故事的內容。2.大膽參與玩色游戲,感受藍、黃色彩交融的變化。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我結合繪本內容,主要設計了兩個智力游戲來幫助孩子們進一步了解繪本內容:
游戲一:智力游戲《躲貓貓》。
……
(3)認識熟悉小藍的朋友。
師:小藍呀,還有好多朋友。瞧,它們來啦!(點擊課件)哇,來了幾個朋友?數一數!
師:你認識它們嗎?誰來說說它們的名字?
小結:原來,小藍的朋友有?小紫、小紅、橙色、咖啡,還有粉紅。
師:可是呀,他最好的朋友是(點擊課件)小黃!小黃住在街對面。
(4)幫助小藍玩游戲《躲貓貓》
師:小藍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可開心了!看,它們在玩躲貓貓呢!誰來幫幫小藍,找找朋友們在哪兒?
在這個游戲中,我把小藍的朋友們藏在大樹的不同位置,每個人都難易不同地露出一點點,讓孩子們仔細觀察,看誰找到的朋友多,比誰找朋友的速度快,找到的孩子說出朋友的名字后,我請孩子到電腦上操作,將朋友們一一找出來。通過游戲,幫助幼兒熟悉小藍的朋友,進一步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
游戲二:智力游戲《玩色游戲》。
……
2.玩色游戲,探索藍色和黃色交融發(fā)生的變化。
(1)老師示范玩色游戲。
這兒有?(出示一盆藍顏料)有?(出示一盆黃顏料)拿一個小杯子,先請小藍進來。小藍在哪里?小杯子湊上去,輕輕舀一勺,慢慢倒進去,一勺就夠了。小勺送回家。它的家在哪里?對,哪里拿的送到哪里去。再請?小黃在哪里?小杯子湊上去,輕輕舀一勺,舀多少?一勺。慢慢倒進去,小勺送回家。最后,請來攪拌棒,輕輕攪一攪,哇,發(fā)生什么啦?
。ㄔu析:簡明上口的兒歌提示有效地幫助幼兒了解操作方法,也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
(2)介紹玩色材料和規(guī)則。
你們想來試試嗎?試的時候注意,小杯子一定要端穩(wěn),攪拌的時候小心點,別弄臟衣服。
(3)幼兒進行玩色游戲。(播放音樂)
(評析:歡快的樂曲烘托了活動的氣氛,為孩子們的操作探索營造了寬松氣氛。)
這個游戲可以說是這個活動的亮點,也是本次語言活動靈魂所在。繪本中的介紹再生動再仔細,也沒有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得來的認知深刻和寶貴。通過這個游戲,孩子們清晰地感受到了黃藍兩色交融變成綠色的過程,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繪本內容。
活動中孩子們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游戲快樂,和老師的互動自然有效,整個活動在游戲化的過程中充滿了快樂、喜悅和趣味。
以上兩個自然、有效的游戲設計,與語言活動的整合也是流暢、和諧的,他們趣化了語言活動,也立體了語言教學。
三、 在“情”上延伸,注重互動的和諧性。
師幼互動是在教師和幼兒之間發(fā)生的一種人際互動,其互動主體是教師和幼兒。教師和幼兒雙方在互動中是同等重要、互為主體的師幼互動是一種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師幼互動不是教師對幼兒或幼兒對教師的單向、線性的影響,而是教師與幼兒間雙向、交互的影響。這種交互作用和影響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間斷的,而是一個鏈狀、循環(huán)的連續(xù)過程。這種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像朋友一樣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的過程,又像媽媽一樣,給予孩子關愛和照顧。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淡化自己的權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以一顆童心去理解、讀懂孩子的言語與行為。
大班語言活動《貓頭鷹喔喔呼》是一個充滿勇氣、幫助和關愛的故事。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把自己的定位確定為和幼兒一起閱讀,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圖書,了解故事。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這種朋友的關系,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在語言上進行互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