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北倫新蕾幼兒園 張慧梅
今天我們班上了堂美術(shù)課,其中一個作畫要求是“涂色動物時要注意跳開眼睛”。在分組教學(xué)時我們運用了不同的語言取得的效果大不相同。
鏡頭一-老師:我們來給小動物的臉涂上顏色,涂顏色時要注意,臉上要畫滿,不能看見白顏色,涂到眼睛時要注意跳開眼睛。
幼兒反應(yīng):教師講解時反應(yīng)不熱烈,作畫時不能自覺跳開眼睛,需要老師不斷提醒。
鏡頭二-老師:今天要小朋友給小動物洗洗臉,我們給小動物洗臉的時候,要洗的干干凈凈的,肥皂水要洗滿整張臉,能不能把肥皂水洗到眼睛里去?
幼兒反應(yīng):熱烈,作畫時基本能自覺注意跳過去。
反思:這是教師的兩種教學(xué)方法及教學(xué)效果,第二位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將涂色和洗臉聯(lián)系起來,輕松地讓幼兒明白了涂色跳開眼睛的效果。而另一位老師就顯得平淡,
缺少兒童化成分,幼兒興趣不高,也不易接受,效果不佳。
由此可見,教師能否巧妙地運用一定的兒童化的語言,與教學(xué)質(zhì)量,教學(xué)效果的好壞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