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后,我拿出一疊紙,對小朋友說:“今天,我們用新的紙,你可以隨便折什么。但是,不可以弄爛,不可以撕破。”玩紙,是小朋友很感興趣的事。瞧,一會兒小宇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折了一頂帽子。”一會兒劉柯妮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折了一個大元寶。”每次我都以贊許的目光肯定了他們,但每次我都叮囑他們:“小心點,不要把紙弄爛了。”十分鐘后,收上來的紙已是五花八門了,破的、縐的、殘缺的-------正當我想對那幾張破得不像樣的紙作評價時,我的身后傳來了一個自豪的聲音:“老師,我的紙還是新的。”我扭頭一看,真的,一點折痕都沒有,一張嶄新的紙!看著這張紙,我突然意識到我犯了一個大錯誤。
平時,總是強調(diào)教師提供材料、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自己動手、自由探索、自由操作,F(xiàn)在,我雖提供了材料,而“不要弄爛了”的要求卻限制了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限制了他們動手操作的自由。沒有動手操作,孩子怎能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于是,我馬上拿出一張皺巴巴的紙,對小朋友說:“雖然吳倩的紙還是新的,但老師還是喜歡這張紙,因為這張紙已經(jīng)折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