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活動后大家的討論意見:
1、活動在常態(tài)化情況下開展,真實反應出了幼兒園應急疏散能力。但這是在集體活動時段,如果是在較難組織的生活活動環(huán)節(jié),是不是還能夠這樣迅速呢?
2、修改后鈴聲比較合適,沒有引起過度的緊張氣氛及慌亂。小班老師在此次活動中以游戲地口吻和形式引導幼兒迅速撤離,孩子們面帶笑容地快速跟隨老師來到安全地點。在游戲中完成了緊急疏散的目的。這樣的形式,智慧而有創(chuàng)新。
3、二樓、三樓的班級不需要規(guī)定撤離順序,只需要將樓梯的左右明確分配即可。二樓沿墻壁走,三樓靠扶手走,互不交叉影響即可。
4、各班級音響設備要時刻保持暢通,定期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維修。
第三次活動后,我們又一次修改了應急疏散程序,重新印制分發(fā)到各班級張貼。幾次活動一次比一次有實際的效果,也一次又一次暴露出一些問題,有待在今后的活動中進一步檢驗。從幾次的活動中我們也總結出在幼兒園開展應急疏散演習的幾點經驗。
一、幼兒園要高度重視安全工作,定期開展應急疏散演習,形成制度,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師生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
《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幼兒園里安全工作需要扎實而切合實際。重視安全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安全工作是表現在管理工作的細微處,常態(tài)下的。應急疏散演習活動是一類為未來做準備的工作,也許它不會有一次真正的用武之地,它和一些其它的安全檢查類工作相比,可能經常被一些人忽略,但這恰恰能體現一個單位的安全工作水平和能力。這種能力也必須得經過一次次演習實踐的鍛煉,才能具備和提高。
在幼兒園開展應急疏散演習,不需要多,每學期一次就足夠了,因為同一學期內,班級位置、人員,幼兒園環(huán)境設施一般沒有大的變化,而跨學期以后,這些因素條件就會變化,就需要做些調整,需要在實踐演習中檢驗它的可行性、有效性。重要的是管理人員要讓它成為每學期的一項常規(guī)化活動,形成制度,與我們每學期一次的開放日活動、家長會活動等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當這項工作制度化后,老師們才能在一次次的演習中,積累突發(fā)情況下的組織經驗,應變能力。將責任分工明確的疏散程序了然于心,才能在突發(fā)情況下遇事不慌,處事不驚。當然,安全工作中這樣的突發(fā)情況還包括很多類,比如幼兒意外受傷處理,幼兒突發(fā)疾病處理等等,都是幼教工作者要能夠隨時應對自如的工作。
二、應急疏散方案制定,切合園所實際情況,經常性檢查更新。
在應急疏散方案設計制定中,最重要的一點,莫過于要切合本園的實際情況。在我園應急疏散程序制定修改中,進一步驗證說明了切合實際的才是最好的。在最初的方案中,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疏散目的地確定為幼兒園后操場,因為我園后操場寬敞安全,一向是我園最重要的安全活動場地,而且全部是安全環(huán)保的軟質地面。然而,在實際的演習活動中,我們立即發(fā)現并不合理。我園的建筑特點是所有的活動室都需經過一條內走廊進入,走廊東西走向,一頭通向后操場,一頭通向幼兒園前大門。在演習中,老師們發(fā)現所有人員即刻都集中在了走廊內等待從東門進入操場,而這種情況恰恰最不安全的。事后,經過實地考察,幼兒園門口的一塊小區(qū)綠地也是安全可靠的,是可供安全撤離的,我們立即調整方案,將所有活動室從中間分別向東西兩邊撤離。安全目的地分為兩塊。實踐證明,調整后的方案明顯提高了撤離的效率。
三、應急疏散方案設計中要確保每條路線暢通,無交叉,無堵塞。
確保安全通道隨時保持暢通,在應急疏散演習活動中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在最初應急疏散程序設計中,我們先是預想著,在撤離中,應該有嚴格的撤離順序,才能避免擁堵。因此我們將所有活動室編號,編排撤離順序,每邊第一間活動室人員先撤,第二間活動室人員后撤。但在實踐中,大家發(fā)現,想法是好的,但刻板執(zhí)行恐怕延誤撤離時機。而相對而言在下樓的過程中,嚴格規(guī)定二樓沿墻壁走,三樓靠樓梯扶手時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樣的規(guī)定使得撤離中確保二樓、三樓人員下樓過程一路暢通,無交叉堵塞現象,避免了任意選擇帶來的交叉影響。因此,我們將程序中的"撤離順序"一欄改為"撤離注意要點",特別提出撤離中二樓沿樓梯墻壁走,三樓靠樓梯扶手走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