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法:作為強化物,可以是物質(zhì)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中包括情感。給孩子以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也可以成為正負強化物來強化他們的行為。比如孩子對別人友好,家長可以表示贊賞,讓他體驗到愉快;孩子攻擊別人,家長則設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改正以后則再消除不愉快的體驗。這里的要點是使孩子能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這種方法也叫“情感矯正”,可以幫孩子逐漸建立規(guī)范的行為。
假象三:還不到與人分享的階段
鏡頭:小朋友們都坐在小椅子上玩桌面游戲,有的在開汽車,有的正在搭積木。奇奇手里正拿著一輛小汽車,他一個人玩了一會兒,看到另一個小朋友手里的車也很棒,就一把奪了過來。老師走過來勸說:“不可以,每個小朋友玩一輛小汽車。”奇奇只好放下手中的小汽車,轉(zhuǎn)過身去,他又從臨桌的小女孩手里搶過積木。
解讀:2~3歲的寶寶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與小朋友玩時,寶寶常常會搶別人的東西,不能滿足時,寶寶甚至會抓咬別人。 此時的孩子,還不明白什么是“分享”,既然沒有分享的意識,自然就不會出現(xiàn)分享的行為了。
奇奇是家里的“小太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6個大人圍著他轉(zhuǎn),他從小缺乏與同齡伙伴交往的經(jīng)驗,也缺乏分享意識。到了幼兒園后,他對幼兒園里的玩具表現(xiàn)出極強的占有欲,不讓別的小朋友玩,于是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搶奪行為。
怎么幫孩子:
培養(yǎng)分享意識:父母在家要有意識地教育寶寶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創(chuàng)設機會讓寶寶發(fā)展分享行為:如在餐桌上,讓寶寶為家人分食物;在小區(qū)的草坪上,帶上寶寶的玩具讓他與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隨著寶寶集體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和分享行為的發(fā)展,寶寶的不當行為會越來越少。
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不要只在孩子犯錯時,才注意他,同時,要盡量關(guān)注他表現(xiàn)好的時候。如孩子把秋千讓給另一個一直等在旁邊的孩子,這時要告訴孩子你為他感到驕傲。讓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和解決沖突,比把別人推得老遠更讓人高興,帶來的結(jié)果也更好。在冰箱上或孩子臥室里貼一個特別的日歷,當孩子努力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氣時,就給他貼上一張彩色貼畫,作為獎勵。
迅速做出反應:當你看到孩子開始出現(xiàn)攻擊行為時,盡量立刻做出反應。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時,立刻讓他知道?梢园阉麕ё撸瑫簳r隔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三四分鐘就夠了。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的行為和后果聯(lián)系起來,明白如果自己打人或咬人,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無論你有多生氣,盡量不要對孩子喊叫或打他,或者說他是個壞孩子。因為這只會教他在生氣的時候動口或動手去攻擊別人,而不能讓他改正自己的行為。所以,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鎮(zhèn)靜地把孩子拉開,給他樹立一個好榜樣。
及時和孩子談談:等孩子冷靜下來,你要心平氣和地跟他說說剛才發(fā)生的事情,最好是在孩子心情平靜但還沒忘記整件事之前,就及時和他談談,理想的時間是在事情發(fā)生后半小時到1小時之間。告訴孩子有時候生氣是很自然的,但不應該推人、打人、踢人或咬人。告訴他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來發(fā)泄憤怒:找個球踢、用拳頭打枕頭、找大人調(diào)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