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足歲開始至三足歲稱為幼兒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發(fā)展非常迅速的時期,是人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xiàn)的時期。優(yōu)秀才能的標志之一是才能的早期表現(xiàn)。幼兒期也是人的個性品質(zhì)開始實際形成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后個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德、智、體幾方面更順利、更健康地成長,以配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應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教育培養(yǎng)。
人的大腦蘊有細胞總數(shù)大約為100億個左右,其中70-80是三歲之前就形成。在這一時期主要形成言語、音感和記憶細胞,大腦的各種特征已日趨完善。人們把這個階段稱為“三歲之貌、百歲之才”,意思是三歲之前形成的才華能決定他的一生。并有“三歲定八十,七歲看終身”的說法,這是說幼兒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和養(yǎng)成的習慣,年至八十還能保留著,七歲的孩子他的品性素質(zhì)已基本定型,可決定他的一生。
孩子在三歲以前的幼兒期,是一個變化復雜的過程,這個時期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發(fā)育都比較快,例如:從不會說話發(fā)展為能說比較長的語句;從不會走路到能夠獨立地行走。這些進步,都是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學習而來的。因為孩子最歡喜模仿學習別人的動作,為此,如對孩子缺乏正確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導,就會出現(xiàn)許多不良的習慣。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的身體健康,不生疾病,就算完成了撫育的責任,這種想法是不夠完整的,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要使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健康的意識,獲得正常的生理和精神的發(fā)展,如逐步培養(yǎng)他具備剛毅、正直、純樸堅定的內(nèi)在思想基礎,聰慧敏捷的思維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使之從各方面勻稱的發(fā)展。這樣長大以后才能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有用人才。
大家知道人是通過眼、耳、鼻、舌、皮膚這五個感覺器官,利用視、聽、嗅、嘗、觸的不同刺激和反應,逐步對客觀世界增強認識。孩子的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主要通過外界豐富多彩的新鮮事物給他不斷的刺激和強烈的反應,逐步的增強和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而漸漸地趨向完善。
幼兒期的孩子語言發(fā)展較快。語言本身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神經(jīng)活動形式,學會說話是個顯著的進步,它包括聽懂別人說的話,和自己會說話兩個方面,孩子首先是聽懂別人說話,然后才學會自己說話。在一歲左右時說話的積極性不高,只有在非?鞓坊蝮@訝時,或者有某種迫切需要并且在熟人面前時,才肯說話。由于這時所說出詞句的含義還不夠確切,因此只有與孩子親近的人,根據(jù)其說話的表情和動作,以及說話的情境才能聽懂。
一歲半至兩歲左右學習說話的積極性就高了。在這階段,孩子已開始掌握真正的詞句,詞的特有功能已初步形成。一般都歡喜與成人講話,這時就需因勢利導,可有意識地通過實物如:圖畫、玩具、禽畜等,幫助孩子豐富認識,增加語言內(nèi)容。要耐心地、反復地、一樣一樣的教給他,而不能一次教得太多,因為孩子年齡還小,記憶力有限,必須講求效果。
三歲左右的孩子,說話已能成句,懂得的事情也多了,這時候成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譬如:作為家長已答應了孩子所提出的合理要求,那么就應該盡力去做到,以滿足孩子的愿望,如果已經(jīng)答應了而又不去做到,會使孩子失望,次數(shù)一多,慢慢地會使孩子失去對你的信任,日后孩子也會做失信的事。幼教學家馬卡連柯曾說:“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憂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段話說明了作為家長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對孩子都有非常深刻的直接的影響。在這一年齡的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外界事物的反應相當敏感,如見到鄰近的孩子打人罵人,他也會學樣。因此,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成人的言行和周圍的環(huán)境。
以上情況說明對孩子的教養(yǎng)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如果對孩子過于放任不管,就會使孩子自由散漫;過于偏護溺愛,就會使孩子主觀任性;管束得過于嚴厲,使孩子遲鈍呆板,這些都是缺乏正確方法教養(yǎng)的結果,應該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幼兒期是個性正在形成的時期,如壞的行為和習慣一旦形成,再予糾正,就要花更多精力。為此必須抓住時機,給孩子以優(yōu)良的道德教育,讓他在幼小心靈中撒下美好的種子,使之日后成為聰明機智具有高尚情操、利國利民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