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如何進行“秋補”
秋季給孩子進補,也稱“貼秋膘”。飲食一方面能給人體提供所需的能量和養(yǎng)分,但如果吃得不對,也可能會在無形中損害身體健康。因此,家長秋季在給孩子進補時一定要注意食物的選擇并遵守一定的原則。
首先,這個時期孩子的飲食要講究平衡,注意衛(wèi)生。保證膳食平衡,保證各種營養(yǎng)素的攝入。其次,對于體質狀況不是很理想的兒童,應該根據(jù)其體質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保健措施。例如一到秋季,就有些兒童易患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這一時期,就應該著重補充其維生素a的攝入,補充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卜、瘦肉、黃色果蔬(如芒果、南瓜等)。這些食物中富含大量維生素a,對于預防呼吸道系統(tǒng)疾病非常有益。
3歲以下的小寶寶除了要適當增加蔬菜、豆制品、雞蛋和肉類以外,還需要增加牛奶的攝入量。因為牛奶中除了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磷、鈣和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寶寶生長急需的營養(yǎng)物質以外,還含有一定的水分。多喝牛奶能適時地為寶寶補充營養(yǎng)和水分,這在氣候干燥的秋季對寶寶也是十分有益的。
4歲以上稍大一點的寶寶,秋天食補的內容可就豐富得多了,其中比較重要的食譜包括:谷物(包括米制品和小麥制品)、蛋類、動物精肉、家禽、魚、豆類或豆制品、新鮮蔬菜水果、牛奶和其它奶制品、植物油等。
兒童秋季進補需遵守6大原則
1. 滋陰潤肺防秋燥
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蘿卜、蓮藕、南瓜、蓮子、銀耳、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柿子、梨、蘋果、菱角等,而辣椒、大蔥、生姜、胡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則應少吃。
2. 多飲湯水保健滋養(yǎng)
可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自制飲料,既可補充體內水分,又可起保健滋養(yǎng)作用。此外,也可選擇新鮮的白菜、蘿卜、蓮藕等加入魚、肉等做成湯,如花生雞爪湯、蓮藕牛肉湯、菠菜豬肝湯、蘿卜排骨湯等。
3. 慎食瓜果護腸胃
立秋以后繼續(xù)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發(fā)胃腸道疾患,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孩子更應注意吃水果要適量。
4. 適時進補食療為主
花生、腰果、杏仁、核桃等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e,有助于恢復精神和體力,還有健腦補腦的功效,家長可讓孩子多吃。另外,可多吃一些胡蘿卜、動物肝腎、牡蠣、紅棗、枸杞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緩解視疲勞、保護視力。
5. 少辣多酸養(yǎng)肝臟
肺氣太盛,會損傷肝的功能,因此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因此,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6. 平衡膳食調整食譜
保證足夠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吃豆制品和補腦的食物,如魚類、豆制品、瘦肉、雞蛋、牛奶以及新鮮蔬菜、瓜果等。盡量少吃肥肉、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做到粗糧細糧交替搭配,注意食物的多樣化選擇。
秋補要適度 不能“惡補”
“中午啃蹄膀,晚上母雞湯”。很多人喜歡在秋天進補,在家長的帶動下,孩子也大吃蛋白質和脂肪等含量高的菜肴,其結果卻與期待的相反。
3歲的瑤瑤近日在“秋補”多日后患上嚴重腹瀉,孩子臉色蠟黃,同時產生了嚴重的厭食情緒。醫(yī)師提醒,如果不分體質一律進行“惡補”,對孩子的健康并沒有好處。專家表示,秋天的氣候本來就以燥為主,孩子容易發(fā)生流鼻血、口干、長口瘡、便干等癥狀,應多吃點清燥潤肺的食物,忌食辛、溫性味的食物。如果肉類等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大量入肚后,孩子馬上就飽了,就不想吃其他的食物,容易產生便秘、上火、腹瀉等癥狀。
專家表示,幼兒的消化能力、肝臟的解毒能力以及腎臟的排毒能力都不及成人,而胃腸、肝、腎都要參與蛋白質的代謝過程,高蛋白使這些重要臟器的負擔加重。幼兒秋季“惡補”容易傷胃、傷肝、傷腎;同時,由于白天天氣依然比較熱,這種飲食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內熱。因此,專家提醒,幼兒需要的是合理、均衡、適量的膳食,是細水長流的補充,并不是“惡補”。
俗話說“秋季進補,冬令打虎”,秋季補充了充足的營養(yǎng)和能量,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大有裨益,但家長們一定要遵循科學的飲食指南,不能一味“惡補”,只有合理、均衡、適量的膳食,細水長流的“補充”,才能讓孩子在秋季更健康的成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