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應不聲不響地把他抱起來,或者是平靜地注視著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靜下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媽媽爸爸們需要了解這一點。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行為四 偷竊
不少孩子都有過順手牽羊,偷拿東西的行為。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采取的措施常常是非打既罵,而收效卻甚微。其實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反應過度和“姑息養(yǎng)奸”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呢?
兒童心理分析:
由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各有不同,所以教導方法也要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孩子拿東西很可能是因為他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要花錢來買,不懂得不付錢,不打招呼就隨便拿東西是錯誤的。他們還沒有分清楚 “自己的”與“非自己的”的概念,道德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只是原始意義的“戀物”而已,所以當家長發(fā)現他偷拿東西的時候,不要給予過多的責怪。此時的拿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偷”。但是大人應該通過這件事設法讓他意識到偷竊是錯誤的。告訴他:“如果你沒有經過同意或沒有付錢就把東西拿走,就會給別人造成損害,別人會很傷心。”
如果孩子從超市悄悄帶出了糖果,父母要帶著孩子把糖果還回去。如果他已經把糖果吃了,一定要把孩子帶到超市,讓他向店主道歉,并替他還錢。再次帶他去超市時,就要多注意他的行為,看看他是否又將喜愛的東西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在付款時,對他說:“每一件東西都有價錢,媽媽只有把錢給收款的阿姨,才能拿走,這些東西才能屬于我們。”讓寶寶注意到你付款的細節(jié)。也可以讓寶寶拿一件小東西,在收款臺前,讓寶寶自己付款,加深寶寶買東西要付款的印象。小孩子對于父母囑咐的事情常常一轉臉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下次他們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必須反復和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這種事情的危害性,他才會逐漸改進。如果寶寶的表現良好,家長則可以在房間里為他貼上一枚小星星以示表揚和鼓勵。
行為五 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里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
兒童心理分析:
也許嬰兒經歷的第一次恐懼是由巨大的噪聲和強烈而陌生的刺激造成的。這種恐懼通常出現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因為孩子在出生后失去了母體帶來的安全感。第一年里,他們剛開始認識外界環(huán)境。因此,任何他們不熟悉的刺激、光線、聲音都會使之產生恐懼感。顯然,嬰兒是逐步適應世界上的新事物的。
在2-4歲之間,孩子會害怕動物。父母適當地控制局面能為孩子提供幫助。要讓他們了解,有些動物很危險,而有些動物卻很有善。幫助孩子熟悉動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給他們看圖片,為他們買動物造型的玩具,給他們講關于小動物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查閱展現動物生活形態(tài)的資料。父母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接近他們害怕的動物,這樣只會使他們身心不快,并使他們的恐懼心理變成恐怖心理。
孩子常常會對暴雨、閃電和響雷感到恐懼。在自然環(huán)境中,暴雨通常很危險。應該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但是,要注意不能讓孩子的恐懼感變成一種持久的不快。此外,兒童對黑暗的恐懼也很常見。不要忘記,孩子到6歲時往往還不能區(qū)分虛幻和現實。如果孩子夜間醒來,應該關著燈哄他入睡。不要讓他們感到恐懼總是伴隨著黑暗。推薦:讓恐懼遠離寶寶的世界
行為六 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么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于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采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由于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有問題。一些父母的性子急、對孩子缺乏耐心;對孩子要求過高、管教過嚴;對孩子指責、約束過多等。有的家庭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他們總是陪伴孩子玩,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使得孩子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變得膽小、害羞、依賴性強。還有的父母經常采用懲罰、體罰、恐嚇等方法教育孩子,對于一些敏感、情緒不穩(wěn)定的孩子來說,會使孩子的神經長期處于過度緊張的狀態(tài),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孤僻。
作為家長平時要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氣質,并運用正確的教養(yǎng)方法引導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活潑大方、開朗樂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行為七 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