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刷微博時,看到了一則讓人心塞的新聞。
江蘇鹽城有個男孩因為調(diào)皮,弄壞了飯店里的物品,不得不找媽媽替自己賠償。
媽媽賠償之后,因為不滿孩子的行為,就開始訓斥指責他。
結(jié)果,男孩不但不認錯,反而憤怒地沖上去打媽媽,還掐媽媽脖子。
這下,媽媽也徹底被激怒了,和男孩扭打起來。
還是同桌的人看不下去,上去拉開了孩子。
這時,他們已經(jīng)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可媽媽卻還在為孩子的行為生氣,不停地數(shù)落他,最后又激怒了孩子,兩人再次扭打成一團。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
看到這,心里頭真是五味參雜。
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fā)怒。
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
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孩子的脾氣,其實是他的語言
心理學上講,孩子發(fā)脾氣,因為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而孩子的需求,主要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當媽時間越久,越理解那些難以控制情緒的時候,看到孩子不明就理地生氣,常常手足無措,第一反應是想制止。
然而,在沒有了解孩子發(fā)脾氣背后的原因,就簡單粗暴地,先貼標簽、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看上去問題是解決,卻會給孩子將來留下后患。
正如前面那個男孩,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如何是好。
于是,就憤怒了。
他希望通過憤怒,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他的憤怒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渴求幫助。
可他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單純的認為是孩子任性,欠管教。
所以她要收拾孩子,想用暴力把他的怒火壓制住。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不管她是輸是贏,她都失去了了解和幫助孩子的機會。
一個不被允許憤怒的孩子,和一個不懂處理憤怒的母親,注定難以共建和諧的未來。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樂說:孩子的怒氣,通常掩蓋著某個可怕的經(jīng)歷。
沒有哪個孩子的憤怒,是突然就有的。
就像之前,一個媽媽責備孩子的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在視頻中,孩子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與媽媽對話:
「你為啥要關門?」
「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
「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
「錯了,那又怎樣?」
「你到現(xiàn)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已經(jīng)承認我的錯誤了,你們?yōu)槭裁催要怎樣?你們?yōu)槭裁匆敲磧磹旱貋韺ξ??/p>
「你態(tài)度不端正」
「我態(tài)度不端正,那你態(tài)度也不端正啊」
「你靜完了,寫個書面檢討」
「我不寫,口頭上我已經(jīng)直接說了對不起三個字」
她反復強調(diào),自己想要靜一靜,媽媽似乎還對她的認錯態(tài)度不滿意,不依不饒地問她「承不承認錯誤」,并且要求她寫書面檢討書……
這則視頻扎到了很多網(wǎng)友的內(nèi)心:
網(wǎng)友@工作睡覺想妞妞:
「父母永遠都不能理解孩子的歇斯底里,永遠都不會把他們當做平等的人來對待,總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有一切權(quán)利來要求孩子,哪怕是關門鎖門靜一靜也不允許!
網(wǎng)友@不是說不想了嗎
「每次犯錯委屈都忍不住哭,我媽就不讓我哭,越哭罵得越兇。每次承認錯誤后,自己想想還是會難受,這個時候要是讓我媽發(fā)現(xiàn)我哭了,她會更生氣地吵我,她說就是不讓哭,死憋著,仿佛我哭就是不服她一樣,可怕的控制欲!
我們總是想要好好地管教孩子,但是在實際中,往往事與愿違,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并不會按照我們所期望的方式生活。
于是,我們變得好生氣,我們會憤怒,會催促,會爆發(fā)情緒,兩代人的關系越來越不可調(diào)和……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shù)婪?middot;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shù)暮⒆,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憤怒的背后,是愛和信心的匱乏。
如果我們一味排斥孩子的憤怒,就永遠不可能看到這背后的真相。
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憤怒時,其實最需要我們的愛和幫助。
孩子的脾氣,也是他成長的脈絡
洪儷瑜說過:國人因文化的關系,并不接納負向的情緒。
于是,許多父母見到孩子發(fā)脾氣,第一反應就是阻止,讓孩子有「氣」無處可撒。
事實上,「發(fā)脾氣」就像哈哈大笑、沮喪哭泣一樣,都屬于情緒的一種。
心理學也有結(jié)論:情緒對于孩子正在發(fā)育的大腦至關重要。每種情緒都有自己的作用,它們一起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格。
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情緒的存在即有它的道理。
于孩子們而言,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他有不同的感受,產(chǎn)生不同的表現(xiàn)。發(fā)的脾氣越多,證明他對周圍的人和事、生活環(huán)境的感知能力越來越強,是他在成長的表現(xiàn)。
諸如:可怕的2歲、膽小的3歲、4歲的張狂執(zhí)拗、5歲的自尊心爆棚,都是他們成長中的關鍵敏感期,既想把控周圍,又不得不依賴他人,屢屢受挫,而不懂得表達的他們——
「發(fā)脾氣」就是他們「求助」的聲音。
所以說,當孩子發(fā)脾氣時,請允許他們表達,而不是強行呵止或責罵。
被父母允許「發(fā)脾氣」的孩子,也會順利跨過這個階段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