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鞓贰H欢,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于笑,哭可能更接近于我們的本質。
哭是我們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報到,哭曾是嬰幼兒與成人溝通的唯一方式,哭幾乎是嬰兒的全部語言?抟彩俏覀儽磉_情緒的重要方式。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是怎樣面對孩子的哭呢?你允許孩子哭嗎?你能夠像愛笑顏時的孩子一樣愛哭泣的孩子嗎?
如果你只愛笑臉的孩子,注定無法讓孩子真正地幸福,因為他可能有一顆低抗挫力的玻璃心。
母親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是在滿足“好媽媽”的體驗
哭可以緩解情緒壓力和緊張,在哭泣悲傷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現(xiàn)實,哭泣使幼兒在面對自己弱小的基礎上,從中恢復過來,逐漸變得真正的強大。
然而,當孩子因為悲傷、沮喪、生氣等哭泣時,愛孩子的母親真的允許孩子哭泣嗎?
三四歲的童童(化名)想搭一個像自己一樣高的塔,然而,搭著搭著積木總是倒塌。
終于童童有些生氣地大哭:“我搭不那么高”,媽媽看到童童因為搭不高而哭泣,心疼極了,趕緊過來安撫童童:“寶寶,不哭,這些積木不好,媽媽給你買些可以搭的很高的積木,要不,媽媽幫你搭怎么樣?”
童童反而更生氣了:“不要,我不要”。
媽媽:“寶寶不哭了,我們吃點好吃的怎么樣?”
童童:“不吃,我就要搭很高很高的塔”
媽媽:“看動畫片?你不是最愛看動畫片嗎?”
童童聽到看動畫片,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臉。放松的親禁不住抱著童童親了一下。
看到孩子的笑臉,媽媽不再糾結難受,舒了一口氣,心情也陽光起來。
此情境中母親的反應很常見。乍一看,甚至可能會感動于母親對孩子的愛,因為母親用自己的力量想方設法把孩子帶離痛苦,重獲笑顏。是的,看到孩子明媚陽光的臉龐難道不是母親最大的欣慰嗎?
然而,細致地體驗這個化哭泣為笑顏的過程,其中最多的卻是母親的焦慮,而并非溫柔的容納。真實往往很殘酷,覺察和面對并不容易,這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困難所在。
童童的內心可能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成。我現(xiàn)在卻搭不成想要的高塔,這怎么可能,難道魔法失效了,我不是全能的,我生氣又難過,哭泣,我不是全能的,不是全能的好可怕....。.
媽媽來了,她看起來很緊張焦慮,看來這件事真的可怕,她和我都無法面對,她好像不愿意看見我哭和難過,哭是不好的,這會令她不安和難受,看,她在努力地哄我開心。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傷,她不看。什么?看動畫片,這個想法不錯。我一笑,媽媽不焦慮了,她還抱著我親了一下,我開心她愛我。我哭泣,她焦慮。
母親的內心可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寶寶搭不好生氣哭泣,心情不好,我好難受,見不得孩子掉眼淚。孩子好可憐,這么小就要承受這種無助,我真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我是個愛她的好媽媽,我要讓她開心幸福陽光,我要把她帶離痛苦?矗α耍倚睦锾嵙,舒服了,禁不住親一下表達我此時的心情。
從這個很難覺察的心理過程可以看出,母親自始至終并未看到孩子的內心需要,而主要看到自己的需要,順著自己焦慮的感覺,通過控制孩子的表現(xiàn)和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調節(jié)到一個舒服的狀態(tài):我是一個好媽媽,犧牲自己給孩子開心和幸福。
只可惜,這終究是個美麗的幻想。
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嬰兒期獲得的全能感(即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是健康的、適應的,然而,隨著幼兒認知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正常的現(xiàn)實生活一定會提供幼兒逐漸打破全能感的機會。
就像童童搭不了想要的高塔,這是造物主自然安排的學習體驗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接受自己并非全能的,面對并接納自己的有限的基礎上,逐漸鍛煉了強健的內心,抗挫力,或者稱為從挫折中恢復的能力就是這樣鍛煉起來的。
有的父母為了鍛煉孩子的抗挫力,刻意創(chuàng)造挫折,倒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自然的生活本身提供的已經足夠。
這種強健是建立在真實的、自我是有限的基礎上,而不是在能干的父母的幫助下,繼續(xù)維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虛假的自信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在這個謊言再也難以為繼時引爆。
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因為接受自己是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掉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哀掉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們實在的力量感。而母親見不得孩子難過,在焦慮的驅使下剝奪了孩子從挫折中恢復的寶貴經歷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