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跟閨蜜聊天,又聊起了一個爭論不休且沒有定論的話題,孩子到底是上公立幼兒園好還是私立幼兒園好呢?
閨蜜是個小學老師,交語文課,還是班主任,她從事教育行業(yè)已經(jīng)8年了,說不上長但也不短,已經(jīng)帶出一屆小學生。
老師
讓大家爭論不休的是:私立教東西,公立吃得好,玩得好。
閨蜜說:“從帶一年級的小朋友來看,私立幼兒園和公立幼兒園的小朋友確實差距挺大的”。
我說:“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跟不上,后來慢慢才好的,教育不該拔苗助長吧”。
我小時候上的是公立幼兒園,還是州域范圍內最好的公立幼兒園。
現(xiàn)在回想對幼兒園的印象已經(jīng)很淡了,只記得那時候經(jīng)常唱歌跳舞、做游戲、吃飯、午睡。
后來母親說,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會拼音,只有我不會,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她天天下班回家都要再教我很多遍才行。
母親也不記得從幾年級開始,不用操心我的學習了,作業(yè)我可以自己完成,不明白的知識點在學校就先問老師,先解決難題,家長會老師也提出了表揚。
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我高中畢業(yè),學習成績不算拔尖但也穩(wěn)定,高考成績超過二本線。
拼音
我對閨蜜說:“我感覺幼兒園時教的古詩、成語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明白,可能只是機械性的記憶”。
閨蜜說:“多少還是有點用的,至少形成了學習的習慣”。
我說:“順其自然吧,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知識固然重要,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小時候更重要的是性格教育、習慣養(yǎng)成”。
閨蜜說:“你就是太佛系,不知道現(xiàn)在競爭多激烈,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停的讓孩子學這學那,像你這種想法的人太少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我說:“我還是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性格形成,這對孩子長期的成長肯定是很重要的”。
閨蜜說:“你說的對,但是別的家長不這么想,別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會,就會顯得你的孩子不夠優(yōu)秀,別人會而她不會,她就會自卑的”。
我驚訝:“為什么一定要和別人比呢?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對得起自己,不留遺憾就可以了”。
你可能會說我這種想法“不上進”、“不積極”,但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孩子作對比,本身就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這是家長的認知誤區(qū),不能怪在孩子身上。
我們這一代80后、90后可能是生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的陰影里最多的吧,我們的父母是50后、60后教育理念落后,生活艱苦,有著更為濃烈的想讓孩子“出頭”的心。
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健全的心智、健康的體魄、優(yōu)秀的品德、開放的思維、活躍的創(chuàng)造力等等方面,都需要關注,不應該像過去一樣“唯成績論”。
別人家的孩子
閨蜜見多了各種“難纏”的家長,家長們大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就責怪老師教的不好,老師為了孩子能取得好成績,盡心盡力,同時不斷的給家長施加壓力,這種“雙向壓力”,讓本應該“慢慢來”的教育,變成了“快速助跑”的教育。
助跑
而我認為,不論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各階段的教育“不銜接”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雖然我們的教育體系日益完善,但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是“銜接不到位”,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形式、學習內容差別太大, 再加上私立幼兒園“遍地開花”,在教育和管理水平上層次不齊,孩子進入公立小學,表現(xiàn)大不相同,不能適應小學學習模式,而公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到公立小學,也踏上了更高的臺階,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作為家長,不能因為孩子一時的“跟不上”或是“表現(xiàn)優(yōu)秀”而急著“肯定”或“否定”孩子,而質疑幼兒園的教育作用,幼兒園最大的教育是讓孩子融入到集體當中,學會集體生活,寓教于樂,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能夠“獨立”起來。
集體生活
幼兒園的好與不好,到底是公立好還是私立好,怎么去選擇一直沒有特別權威的定論。
對于父母來說,其實并不用過多的糾結,選擇時無非就看四點:一是否離家近;二是飯菜是否營養(yǎng)豐富、安全健康;三是師資力量是否足夠;四是孩子是否喜歡。
第四點孩子是否喜歡很重要,但很多家長都會忽略。
如果孩子內心不喜歡的幼兒園,他會產生排斥心理而不愿意去,而家長又執(zhí)意要送或是呵斥孩子不聽話,孩子會覺得爸爸媽媽“不要他了”,這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有的孩子可能長大了也不愛去學校、不愛學習。
孩子喜歡在幼兒園玩
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就再也無法彌補。
作為家長,希望孩子變得優(yōu)秀這無可厚非,但也不要“用力過猛”,不要“拔苗助長”,不要“急于求成”,孩子的成長過程和教育過程就像農民伯伯種田一樣,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都有合適的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到了秋季自然會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