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我們通常會將未來三人角色、課程內容、上課時間、上課方式定位好。以我的孩子為例, 在個別化課程中主要是做孩子的社交技巧訓練和情緒管理,并不做任何課程補救。
班導師主要做教室物理環(huán)境的安排,例如:座位、替孩子選擇固定友伴、班級規(guī)范的適應,并且機動性的與其它科任老師轉達孩子的特質。除此之外,也隨時回報給特教老師孩子在團體生活中發(fā)生的狀況。而資源班當然就是針對我們提出的問題做孩子弱勢補強,這部分可以根據孩子特質做設計,所以在方法上是不拘形式,( 游戲治療為主,融合ABA的正向行為支持與問題行為分析等)。
家長方面,我也會不定期的將孩子最近的發(fā)展(例如:對學校朋友課業(yè)的反應、情緒穩(wěn)定度,各方面能力變化)透過書面或電子郵件回報老師;另外,我想家里也是提供孩子類化各種技能的最好場所,所以在教法上我會盡量和學校老師取得一致,這樣在學習效果上會進步得較快。
三.掌握多元溝通管道:
每學期初的家長和老師懇談會、打電話、E-mail、聯(lián)絡簿、定期聚會都是不錯的方式。在與新老師初接觸的上半年,我通常會每天在孩子的家庭聯(lián)絡簿作一點簡單的紀錄:有時是孩子在家的行為,有時是孩子的進步情形,或是對孩子對學校生活的回饋,有時是自己心情的簡單涂鴉……;偶而我也用E-mail轉寄特教相關資料給老師,其實,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協(xié)助老師在最短時間掌握到我們的孩子,而老師通常也可以從字里行間了解到我們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透過這樣的開誠布公建立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信任,有助于日后意見相左時的溝通。
四.建立互信基礎:
除了平日書面往返,通常我也會盡可能參與班級活動,例如:協(xié)助晨光活動、校外教學或是提供老師相關教學資料,我認為家長可以根據本身的時間和專長,撥空參與。一方面以具體行動表達對班級事務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近距離觀察孩子在團體中與同儕互動狀況適時的和老師提出討論。
五.保持最佳身心狀態(tài)再面對問題:
通常我們遇到問題時,比較容易去思索的是如何說,而忽略了先沉淀自己的情緒,但Mehrabein,1972分析在傳達情感訊息的溝通中,整體喜好=55%面部表情+38%音調+7%語言內涵。也就是說:非語言成分比語言內涵有更高的比重。家長難免因為孩子在學校出狀況而影響心神,而這些負面情緒也牽動到我們與老師互動的眼神、音調、姿勢、面部表情……等等;而老師也容易因著我們負面的肢體語言而產生情緒。建議可以讓自己緩一、兩天,然后從旁搜集一些資料,(例如:再找一兩位孩子問問實際情況)或者找?guī)孜恢亩伊私夂⒆訝顩r的朋友協(xié)助自己厘清問題。在求得真相時,務必要過濾掉自己過度焦慮或過高期待的部份,以及謹慎思考孩子在陳述事實時所用的語詞是否真的符合情境,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例如:玩紅綠燈時,孩子常會把同學“拍他”說成“一直打他”;考試收試卷解釋為:老師不讓他寫考卷);這些描述乍聽之下不免讓人心慌,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部份誤會是出現(xiàn)在我們孩子對情境理解還不夠所引起的。
六.理直氣和:
中國人喜歡講情、理、法,可是,我認為在合作過程中還是應合乎理、情、法。家長不害怕表達心中真正的想法,也愿意聆聽老師的心聲,彼此開誠布公,以建立彼此明理、講理的態(tài)度為第一步,家長和老師之間自然日久生情。在此提醒一下,適度的家長和老師距離有助于老師管教我們的孩子,也有助日后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