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不是速度慢下來就是慢練,慢練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控制需求,孩子有時間和腦力來把握音準和節(jié)奏,如果光是速度慢,而沒有告訴孩子在慢中要提前看下面的譜子、提前想著音準、提前準備用手量距離,這樣的慢練是沒有很大效果的。分段練是因為孩子不能長時間處于控制狀態(tài),而把滿足控制需求進行了分段。慢練和分段練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在技術上滿足孩子控制需求。
輔導原則五:輔導過程是各種需求的結合。因為孩子自身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初學的孩子,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需求不足。這就要求家長在輔導時把審美需求、控制需求、認同需求和關愛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對于樂曲,空閑時可以多聽演奏錄音和示范,講解樂曲的一些背景、作曲家的一些故事,讓孩子對樂曲建立感情和感受音樂,滿足審美需求;對于練習曲,盡可能使練習曲富于趣味性,如把練習曲想象成蜜蜂嗡嗡地來了、蝴蝶翩翩地飛舞,手指在樂器上跳舞等等,這可以提高孩子對練習曲的審美需求,同時對把握節(jié)奏和音準都有幫助,孩子控制需求也容易得到滿足。認同需求和關愛需求,是在任何時候都要讓孩子得到滿足的。認同正確的,錯誤的地方按照前面提到的方法來糾正。關愛需求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更為重要,這時候孩子更需要鼓勵和支持,家長往往在這個時候容易著急發(fā)火、失去耐心,這樣即便有一時的效果,但代價是孩子心理狀態(tài)受到傷害。有些家長在打罵孩子后,發(fā)現(xiàn)練習效果非常好,就是因為孩子失去了關愛,練不好家長就發(fā)火,孩子很想得到家長關愛(如果家長和孩子感情基礎不深,打罵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孩子本來就不在乎得到家長的關愛),刺激了關愛需求的爆發(fā),提高了練琴狀態(tài),但這種方法用多了,就沒有效果,因為關愛需求是效益遞減的,當遞減為零時,打罵就完全失去了效用,即使孩子接著練琴,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樣出現(xiàn)好的練琴狀態(tài)。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自身需求都處于最低狀態(tài)(過分低落)和都處于最高狀態(tài)(過分興奮)時,練琴效果都不好。家長需要觀察孩子,把狀態(tài)調整到興奮但不是過度興奮,過度興奮孩子容易失控,反而影響控制需求。
輔導原則六:輔導分化和退出原則。孩子在長大,技術在提高,對于家長的要求也在提高,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長都能提高,大部分家長都不是從事音樂工作的。輔導過程就出現(xiàn)分化,對于孩子的控制需求,除非是專業(yè)家長,一般家長都在孩子學琴過程中自然退出(不管家長是否情愿,因為家長已經(jīng)無法在技術上幫助孩子了,退出的時間長短根據(jù)家長的自身水平?jīng)Q定)。但對于關愛需求是始終存在的,家長只要和孩子感情好,都可以滿足孩子這個需求。審美需求和認同需求則視家長的音樂素養(yǎng)而定,孩子到了一定階段,認同需求的層次上升,一般性認同已經(jīng)不能滿足這個需求了。孩子生活閱歷較少,理解能力偏低,如果家長具有很高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就能夠滿足孩子的審美需求,可以在審美需求方面陪孩子很長時間。因為在陪孩子練琴過程中,家長的審美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也在提高,這就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已經(jīng)達到專業(yè)水平后,依然能夠輔導孩子的原因。
上面的輔導原則和方法都是以孩子自身需求為中心來展開的。在輔導中可能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把孩子自身需求摸透,相信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理解了上面的分析和方法,并不代表問題就全部解決了。還有傳導問題。一種信號從家長腦子里發(fā)出,在傳導到實際練琴中會出現(xiàn)信號衰減,衰減的大小依據(jù)“傳導材料”(家長)的性質、濕度、溫度等,家長的狀態(tài)變化,都會引起“傳導材料”發(fā)生性質變化,也就影響了練習效果。孩子自身需求也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情緒低落情緒過度興奮,都將使傳導信號衰減。
總之,家長在確定孩子練琴目標取向(智力、毅力、情操、自信心等)之后,從孩子自身需求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