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容忍孩子的合理性錯誤,不要遏制孩子的個性發(fā)展。羅曼·羅蘭曾說過:一個人一生要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曾經(jīng)有一個小孩喜歡動手。有一次他把媽媽剛買回的新表當玩具拆了。媽媽氣壞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頓。恰好老師來 家訪,媽媽數(shù)落了孩子拆表的錯誤。沒想到老師幽默地答:恐怕一個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媽媽感到不可理解。老師說:“孩子這種行為雖然沒有理性,但卻蘊含創(chuàng)造力,你不該打罵他。”老師建議采取補救措施,帶孩子去鐘表鋪,滿足他的好奇心。這位老師就是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正是他積極倡導“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讓他任意翱翔” 。
適時表揚鼓勵 很多時候家長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是刻骨銘心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隨意指出幾名學生,對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天賦,非常聰明。后來這些孩子果真越來越聰明了。其實,是因為老師相信了羅森塔爾的話,經(jīng)常鼓勵夸獎這些孩子。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梢姡娴墓膭钯p識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徑。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與其嘲諷他:瞧你這模樣,還有什么出息。不如換一個角度,效果會大不同:這么難的題目,也得了70多分,不錯呀!
杜絕錯誤教育 我們的家庭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無意識的錯誤教育,比如:
。1)經(jīng)常詢問班級排名。家長不能以每次考試成績的排名來肯定或否定孩子,對于一個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復強調(diào)名次,勢必使孩子陷于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僅會使其學習成績進一步下降,孩子未來的整體發(fā)展都會受到妨礙。
。2)經(jīng)常指責孩子失敗。比如有兩個孩子的語文考試不及格,家長甲對孩子說:“媽媽和爸爸都很關心你的語文成績,我相信這次考試還沒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長乙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以后肯定考不上大學!”家長甲傳達的是關心和愛護,家長乙引發(fā)的卻是焦慮和憎恨,前者能激發(fā)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注重于問題的解決;后者則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實踐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期望,給孩子摧毀性的預言會造成傷害。
。3)包辦太多,習慣難養(yǎng)。對于孩子的學習,家長承擔的最主要的職責不是陪讀,不是代替,而是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做基礎,獨立學習能力自然建立不起來。于是,家長越著急,孩子越不急,反正一切都由別人替自己操心。結果,家長很累,孩子反而不長進。
。4)經(jīng)常制止孩子玩耍,命其回到書桌前。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學”,而且學之不盡,孩子必然會產(chǎn)生厭煩心理。成功的教育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nèi)在動機,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恰當?shù)慕逃,則只會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學習興趣也沒有了。
。5)簡單棍棒教育,形成心理障礙。往往只是因為一時沖動,可是您是否知道: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說謊、懦弱、孤獨、固執(zhí)、粗暴、怪僻、喜怒無常,以至于影響孩子的終生。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過,未有先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好多家長感到無助,感到迷茫。事實上,只要你放下家長的架子,只要你把孩子當作“成人”家庭成員,只要你多留意一些孩子的細微變化,只要你平時多加強一點自身的學習,你就會輕松的走進孩子的心里。那時,孩子是絕對不會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