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成人拿出一點點時間仔細觀察一下孩子,馬上就會清楚如何處理孩子的整潔問題。”德國著名作家彼得·漢德克的家曾被年幼的女兒搞得雜亂無章,他為此感到困惑。不過,他后來選擇了妥協(xié),在一本書里他這樣寫道:如何處理呢?那就是放棄成人對整潔的標準,讓自己的屋子變成兒童大樂園。漢德克妥協(xié)的原因是,他看到“一片狼藉”的背后隱藏著一片最和諧的氣氛。后來,他戲稱自己對孩子發(fā)火是“無效管理”。
到底何謂整潔
在孩子的眼里,收拾整理就是把亂扔的東西按部就班地擺整齊,這樣大人就會喜笑顏開。如果成人一味強求整齊干凈,那么與孩子友好相處的關系將會受到抑制。這種每天都會在家庭里發(fā)生的爭吵,應當引起成人對自己整潔觀的反思。
在美國,有人在近20年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成年人是以犧牲孩子的利益擴大了自己的空間。首先是在家庭中,以前的地下室一直是孩子的王國,父親只是偶爾來這里展現(xiàn)一下他的業(yè)余愛好。而現(xiàn)在,地下室已經完全被父母占據了,地下室變成了父母的工作室。其次,外面原本屬于孩子游戲的區(qū)域,現(xiàn)在或被改成競走小路或是露天購物中心,孩子失去了出入的自由。
在亞洲國家,對一個孩子的評價首先是看他的學習成績是否優(yōu)良。即使是再狹窄的居室也要設法騰出一塊讓孩子學習的地方:臺北市有86%的14歲孩子在家里有一張自己的書桌,而在美國的密歇根,這個比例僅為58%。對于兒童的體育鍛煉,日本人似乎更舍得花錢,盡管東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一樣,地價高得出奇,但是在學校操場、公共游樂場建設方面,日本人還是比西方人更加慷慨。
德國過分追求整潔
如果拉開一定的距離來看德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德國人是一個過分追求整潔的民族,很難容忍物品出現(xiàn)老化的跡象。如果對留有老化跡象的東西抱以苛刻的態(tài)度,對人的童年也不會太寬容。
當德國人領客人參觀自己的新房子時,總會抱歉地說,裝修還沒有結束。而一棟盡善盡美的房子對孩子來說,那就預示著一場與父母的整潔戰(zhàn)即將開始。“我兒子特別喜歡家里原先的樣子,就像個大工地一般。”在我們的采訪中,一位女士這樣告訴我們。
滿地的樹枝和枯葉被德國人視為邋遢。在法蘭克福市郊的小樹林里,社區(qū)管理人員在樹上就掛了一個牌子:“請勿以為無人管理森林,只是出于環(huán)保與生態(tài)的考慮,未將樹枝枯葉清除。”
讓孩子有自己的整潔觀
現(xiàn)在很多幼兒園定期開展了一種新型的戶外活動———“森林一日游”。孩子們回來后,對“整潔”這個概念有了更豐富的了解與認識。“雜草”這個詞在一些語種里,比如日語、阿拉伯語中是不存在的。而在森林中,判斷物質清潔和骯臟的定義和一般的標準又不大相同。
收拾一下你的房間!這個要求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沒有多少意義,與其讓他整理整個房間,倒不如讓他學習收拾個別東西更實際些!比如你可以讓孩子把學習用具裝進書包里,不管反反復復多少次,不管多長時間,他都有耐心,他可以搞到每個細節(jié)都服服帖帖;或者讓孩子想出一些為收藏品分類的好主意,分門別類地使用紙箱、塑膠袋、抽屜和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