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德國教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完美的系統(tǒng),但一直是道聽途說,真正親眼看到和親身體驗到活生生的德國教育是在去年的冬天。受德中友協(xié)的邀請,我們一行15人,成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法爾茨州接待的首批教育考察團!
以下是兩個兒童教育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德國教育片斷,這些片斷也許能作為一個參照,幫助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了解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背景和傳統(tǒng)是如何深入地滲入到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的!
貌似隨意的分組教學
我們看到的13所學校不是依著鄉(xiāng)間的樹林,就是傍著低矮的山丘,貼近自然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即使是在下課的10分鐘里,孩子們都可以打開后門,沖上山坡或樹林,縱情奔跑一番!
著名的波蘭登小學就坐落在山邊。走進教室,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桌子放得非常隨意,都是傾斜的,平行的四組呈麥穗狀,黑板旁邊靠近窗子的地方,還斜斜地擺放著教師的辦公桌。教室的墻邊是高低不一的架子和柜子,但很和諧,很有家庭氛圍,很溫馨!
教室并不安靜,不時會有低語和談論聲,但不吵鬧,因為說話的聲音顯然是有意識地壓低的。教師經(jīng)常被靠近辦公桌的那組孩子召喚,走動的有時是老師,有時是孩子,一望便知是問問題,但大家都是笑瞇瞇,輕聲細語之后各歸其位。后來有機會與老師攀談,才知道課桌并不是隨意擺放的,其中自有玄機。原來四組傾斜的桌子是分組圍坐的,離辦公桌最近的是低水平組,是需要更多關(guān)心和輔導的,依次是中水平組,高水平組,而這種分組圍坐的課桌擺放方式,是德國小學的常規(guī),其中滲透的是教育者設計的機智!
五顏六色的板書
波蘭登小學的黑板是多層的,像一個有幾重門的柜子,打開一個雙頁門,后邊還有一個雙頁門,再后邊才是個整塊的黑板,因此教師一周的作業(yè)和板書都可以留在黑板上,不同的科目只需打開不同的門就行了!
黑板很有趣,黑板上的字也非常有趣,因為上面的字是五顏六色的,不是黑白鮮明的,有點像我們的黑板報,花里胡哨的。但仔細看來,板書花哨得來還是有規(guī)律的。同行的幾個老師都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唧唧喳喳地悄聲討論起來,校長過來解釋了一番!
原來這也是德國很普遍的教學常規(guī),配合個別化的教學目標。三種顏色代表三種不同水平,比如,紅色代表所有學生都要完成的題目,黃色是中高水平必須完成的,綠色是高水平學生必須完成的。每個題目后邊還有個括號,括號里邊的不同顏色又分別代表獨立完成,討論完成等,根據(jù)這樣的約定,不用解釋孩子們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正是因為有類似這樣的教學設計,德國的小學教室貌似無序,但卻有很多內(nèi)在的規(guī)則支持著有序的運作!
彈性的作業(yè)制度
當我們了解了波蘭登小學的彈性作業(yè)制度的時候,我才更深的了解到教學管理如何為理念服務。
德國教室的多層黑板和板書的五顏六色都服務于他們的彈性作業(yè)制度。這間學校的孩子不是每天都交作業(yè)的,而是以周為單位向老師交作業(yè)。按他們的常規(guī),每周的星期一要領取一周的作業(yè),而在一周中學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做作業(yè)和請求老師輔導的時間,教師只在學生主動要求下提供個別輔導,而實施終點管理,周六收作業(yè)并做出反饋,及時強化和矯正!
這樣的制度為孩子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機會,在不斷的循環(huán)和調(diào)整中,孩子們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習真正變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中國父母非?鄲赖摹盎实鄄患碧O(jiān)急”的局面迎刃而解!
彈性作業(yè)制從機制上完成了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zhuǎn)變,解決了學習動力問題。而且孩子在親身的自我管理實踐中學會了自制,也積累了智慧。這種制度很值得我們的小學借鑒!
游戲化的教學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