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的增多,擁有外國國籍的孩子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在一個初夏的午后,筆者在新村的兒童游戲場就遇到了一位從法國回來的母親,姑且稱其為“法國媽媽”吧。同為母親的身份,使我們自然有了共同語言,也就聽到了有關國育兒的片言只語,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在法國婦女孕產期的醫(yī)療費用基本上屬于福利范圍,但如果去私立醫(yī)院則需自己承擔。
一旦請保姆帶孩子可就是形成了一種雇傭關系,保姆享有從業(yè)人員的一般待遇,雇主不能隨意解聘。那當然,聘用保姆費用不菲。不過,收入不高母親又不得不外出工作的家庭,還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幼機構。留學人員一般都排隊等待送公立托幼機構的名額,這樣費用可以大大降低。“法國媽媽”原本在法國已經馬上就要排到了,但因為丈夫在國內一個企找到一份較滿意的工作,女兒十個月時便舉家回國,名額也就放棄了,當時一位主管人員還風趣地說,排在后面的人可要大叫幸運了。
另外,有孩子的母親在求職時也可向雇主申明自己的實際困難,和雇主協(xié)商工作時間和報酬。筆者由此想到這種彈性上班制度在國內也很有推廣的必要,使低齡兒母親能夠家庭事業(yè)兼顧。特別是由于當前對獨生子女的高期望和家長對早期教育的重視,許多受過相當教育的年輕母親一有身孕便辭去工作,全身心哺育兒女,而等到兒女送到托幼機構,可稍稍喘息一下了,又在考慮重返社會,謀取一份里外兼宜的工作;更何況高科技已使家庭辦公成為現(xiàn)實。
“法國媽媽”有一個和筆者同齡的女兒,而且身高體重也不相上下,都是小小巧巧的那種,相形之下,她在國內撫育的大兒子顯得高高壯壯。原來筆者一直對女兒偏小的體格耿耿于懷,每次體檢醫(yī)生也說“不達標”,交流之后有所釋然。據(jù)這位媽媽說,在法國,孕婦一般都有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體重,以免嬰兒過大,所以從新生兒的體重上看,倒是留學生的大。他們認為兒童早期如體格過大反而會使以后的發(fā)育滯后。
問及女兒的國籍歸屬,“法國媽媽”說根據(jù)原來的移民法案,象美國一樣,孩子一旦出生在該國便擁有該國國籍,但現(xiàn)在已經作了修改,要等到她長到12歲由她自己決定歸屬。
在游戲場上,小姑娘很隨意地做在沙地上玩,哥哥更是光了腳跑來跑去。再看看周圍大部分的孩子干干凈凈的一副乖囝囝樣,筆者暗想,這是否是中法育兒差異表現(xiàn)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