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導孩子使用媒介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對媒介的影響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在我做媒介研究的過程中,父母、教師與我談論最多的是大眾媒介的消極影響。大多數認為電視、卡通、電子游戲機、計算機和互聯網,都會導致兒童學習成績下降或學習不良社會行為。比如,看了武打片或卡通,就會產生暴力行為;讀了言情故事,兒童就會早戀;玩了電子游戲機,兒童就會不專心學習;如果上網,肯定要結交壞朋友。每當兒童中出現不好的思想和行為時,父母或教育者就開始責備媒介。其實這對媒介是不公平的。大量的研究說明,即使兒童使用同一種媒介,觀看同一內容,不同的兒童受到的影響依然是不同的。如多數兒童看了某個電視片或玩了某種游戲,并沒有受到"暴力"的影響,但有的兒童看了之后,就產生了侵犯性行為。
五十多年來,西方不少學者一直致力于媒介影響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也就媒介對兒童的影響進行了專門研究,得出許多有意義的結論,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結論需要我們了解,即在大多數情況下,媒介的影響是與兒童個人的原有認知結構、態(tài)度、個性、價值觀及其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決定了他們的媒介興趣和媒介選擇,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兒童接受了或改變了某些知識、社會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換句話說,媒介影響是媒介傳播和兒童個人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那么,什么是兒童個人的條件?哪些因素會影響兒童的媒介興趣呢?很多國家的學者對他們的兒童進行了測試。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們也對中國的兒童進行了測試,發(fā)現至少有七個因素影響著媒介對兒童的作用。
1.性別。男孩和女孩喜歡使用不同的媒介。如男孩比女孩更喜歡使用游戲機、計算機等互動媒體。男孩和女孩也注意媒介上不同的內容,如男孩比女孩更喜歡看紀實類內容(新聞、深度報道等)和刺激性娛樂內容(偵探片、戰(zhàn)爭片等),女孩比男孩更喜歡看兒童戲劇、成人戲劇等內容,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影響。
2.年齡。年齡代表著一定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越來越喜歡看紀實類內容,越來越少看兒童文學藝術類內容。
3.智力水平。我們將超常兒童和一般兒童的媒介偏好作了一個比較,發(fā)現超常兒童比一般兒童更喜歡電視新聞節(jié)目、科學知識節(jié)目,而一般兒童比超常兒童更喜歡兒童連續(xù)劇和武打片。超常兒童喜歡接觸對他們智力形成挑戰(zhàn)的媒介內容。
4.人格特征。比如,我們也將全國十佳兒童和一般兒童的媒介偏好作了一個比較,發(fā)現90% 的十佳兒童喜歡名人傳記和知識性內容,而在一般兒童中,只有56% 的兒童喜歡。
5.父母影響。我們的研究說明,兒童的媒介欣賞口味大都受父母影響。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父母熱中于港臺連續(xù)劇,兒童也會養(yǎng)成同樣的欣賞興趣。
6.兒童的家庭關系。如果兒童生長在一個相對和睦和穩(wěn)定的家庭,這類兒童就比較喜歡兒童文學內容、知識類內容等。家庭關系緊張的兒童則比較喜歡武打、戰(zhàn)爭和暴力內容,也更喜歡使用電子游戲機等媒體。
7.兒童的社會關系。如果兒童有比較滿意的社會關系,他們一般比較喜歡接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