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性是指一個人善于自我決策,能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施解決問題行為的一種個性品質。獨立性對于孩子健全發(fā)展和今后生活的重要性已為越來越多的家長所認識。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呢?以下做法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fā)。
1、孩子想做事情鼓勵孩子試著做
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注意的中心會逐漸從父母轉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濃度一下,獨立意識大大增強。這時父母要順應孩子的發(fā)展變化,滿足孩子的獨立需求,鼓勵孩子積極探索,讓孩子獲得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飯,哪怕他撒了飯;虿恍⌒乃ち送氲,也要讓他嘗試;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就要允許他弄濕衣服;孩子喜歡玩泥、玩沙,就不要怕孩子弄臟衣服而限制他的探索……正是在這些自由自在的反復探索求和中,孩子不斷地克服自己認識上、動作上、能力上的不適應、不協(xié)調、不斷地提高獨立性。
2、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要從訓練孩子的動手能力做起。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鞋帶、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洗臉、刷牙、梳頭、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圖書、自己洗手絹、襪子……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卻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重要內容。只有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并進行引導,才能使孩子盡早學會自我服務。如果從小不作要求,孩子就會逐漸形成領帶性,從而缺乏獨立能力。
3、孩子不會的事情引導孩子學著做
對孩子來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獨立入睡,第一次學洗襪子,這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對孩子獨立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影響著孩子走向獨立的信心和進程,家長一定要以積極的語言和行為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要經(jīng)常對孩子說“自己試一試”“我相信你能做好”。同時還要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讓孩子掌握一些必需的技能。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更要注意鼓勵、支持和引導孩子,而不能急功近利,打擊孩子的獨立愿望,或者包辦代替,剝奪孩子的鍛煉機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在開始時所體驗到的成功和快樂會轉化為內在的信心和動力,從而促使他進一步做出努力,進而增強獨立意識,提高獨立能力。
4、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堅持做
孩子的獨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也不是孩子學會獨立地做幾件事就意味著孩子具有了獨立性。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內化的過程,它需要對孩子進行反復的強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導。因此,當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獨立技能或表現(xiàn)出一些獨立性行為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時表揚鼓勵,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督促孩子不斷堅持、反復練習,最后養(yǎng)成習慣。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學習機會,使孩子“我自己來”的自主愿望逐步轉化為獨立做事的能力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