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自己的娃是個懂事的孩子嗎?
估計大部分媽媽都希望這樣,因為這樣帶娃就省心多了!但有些媽媽可能會認為,孩子太懂事,未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關注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最近,某報社針對“懂事的孩子,最可憐”這個話題,對2000人進行了調(diào)查。65.3%的被調(diào)查者覺得,自己從小就是那個“懂事”的孩子;僅19.1%的受訪者認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樂。
于是很多家長又開始被調(diào)查結果誤導了——支持的一方認同了“懂事的孩子,最可憐”的觀點;反對的一方,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熊孩子”更幸福的論調(diào)。
孩子越懂事越可憐 你是否贊同
作為一個孩子媽,我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一、孩子懂事=順從,這算哪門子的成功教育?
親戚L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小天經(jīng)常被別的孩子欺負,無論誰想要得到他手中的玩具,孩子都會馬上給。小天來我家玩過,孩子確實有點膽怯,只要別人開口問他要東西,不管多不情愿,孩子都會給。
L很是郁悶,她和老公為人處事都是霸氣側漏,走路帶風的……為啥孩子沒有遺傳到這一點,反而特別膽小呢?
針對L的困惑,我的想法是,她平時對孩子的要求過于嚴格了!例如,暑假我們聚餐,別的孩子都可以喝一小杯冰果汁,但是小天不可以。當然在場的媽媽都會夸小天懂事,L也對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很滿意……但是,我明明就看到了孩子對冰果汁那種渴望的眼神。
如果孩子的懂事,僅僅是因為害怕大人的權威,那就變成了順從。表面上,這樣的管教會非常省心,但這樣會有一個非常大的“副作用”——孩子會常常壓抑自己的需求,對外界只敢說“好”、“可以”、“沒關系”……這就變成了溫吞、隱忍、怯懦。
二、懂事的另一種涵義
懂事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上面提到的順從、溫吞、隱忍、怯懦,這種孩子,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眼里很“乖”的孩子。但是這種懂事并非孩子真的懂事理,而是在父母的權威教育下,被迫地學會了“察言觀色”。從這個角度看,懂事的孩子的確有可憐之處。
另一種懂事,是孩子真正理解了“社會化行為”的意義和規(guī)則,逐漸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能夠按照社會規(guī)則行事。這是一種內(nèi)化了的“懂事”,孩子的行為符合家長對他的期許,并不是因為孩子害怕家長,想要通過自己的行為“討好”家長;而是孩子自己能判斷,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一定不能做的。
相比起來,我們都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真的“懂事”而“懂事”!
三、允許孩子說“不”,他才有機會“聽自己的話”
朋友H的孩子小繽5歲,前段時間學會了騎自行車,這種狂喜的感覺讓孩子從客廳到衛(wèi)生間都巴不得騎車,當然這只是朋友的一個比喻而已。
上個周末我約H來我家吃飯,開門的時候,只看到了H,沒有看到小繽。H告訴我,小繽拒絕了坐她的車來,4公里多的路程,非要騎車,勸了好一會兒都不奏效,于是只好讓孩子爸陪著她騎車過來了。
過了好一會兒,小繽和她爸爸才終于到了。小繽一進門就跟我說:“阿姨,我最近學會騎車了。今天是我第一次騎車上路,好害怕,差點撞了一條小狗,幸虧我剎車快……中間我們還休息了一次……”
孩子滔滔不絕地講著她的“騎車歷險記”,大人們對此都非常感興趣。4公里多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短的距離了!這種經(jīng)歷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也幸虧朋友沒有強迫孩子坐自己的車過來,孩子才有機會去體驗一把!
回歸到“懂事”這個話題上來,媽媽要求小繽坐自己車出門,小繽果斷拒絕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懂事”,卻敢于說“不”的孩子。由此,朋友H和5歲的小繽讓我認識到了,在一些無關原則的事情上,多聽孩子的聲音,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四、熊孩子不會更幸福,懂事的孩子也并不可憐
如果一個孩子講禮貌、守規(guī)則、識大局、知輕重、懂得尊重與關心他人……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你會覺得他很“可憐”嗎?
如果一個孩子不分場合發(fā)脾氣;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經(jīng)歷千辛萬苦都要給;只要他認為自己是對的,老子天王都不能讓他認錯……這樣一個“熊孩子”,你會覺得他很“幸福”嗎?
我們當中的部分人,之所以會有失偏頗地贊同“熊孩子會更幸福”,僅僅是因為我們贊同其中一個因素而已——“熊孩子”比“懂事”的孩子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并敢于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