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重復型教育”,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這一點早被教育工作者所認識。為此,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曾多次提出“幼兒教育要以游戲為本”,避免小學化傾向。然而,有關幼兒教育工作者指出,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還是屢禁不止。分明是有害的事情,為什么禁而不止,甚至在個別幼兒園里愈演愈烈呢?
家長幼兒教育觀念是主因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出生那一天,很多家長們就進行了賽跑,學什么都想超前。省教育廳原學前處有關負責人在一次報告中曾說:“有的家長恨不得孩子一生下來就會外語,一兩歲就把小學一年級課本學完”。
有專家的調查顯示:有的家長以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盡早學習讀、寫、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們在一歲以內開始認字,三歲以內開始學外語,3到6歲的孩子85%以上參加各種培訓班。
家長的這種心態(tài)和行為,致使有些幼兒園以讀、寫、算為幼兒主要活動內容,拿教一年級課程等小學化的東西來吸引家長送孩子來園。有些主辦人受經濟利益驅動,只顧投家長所好,不按幼兒教育規(guī)律及幼教有關要求行事。有些幼兒園不想違背幼兒教育規(guī)律去做小學化的東西。但是看到別的幼兒園那么做而且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去,就迫不得已也搞起了小學化的東西。
在此問題上,錦州市凌河區(qū)托幼辦副主任劉閨靜談道: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長缺乏幼兒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觀:不能以幼兒為本,不能在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對幼兒進行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培養(yǎng),更沒有重視教育方法上的統(tǒng)籌兼顧,也沒有以幼兒身心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為目標。
隱性危害家長要看清
幼兒教育小學化究竟有哪些隱性危害呢?凌河區(qū)托幼辦副主任劉閨靜做了分析:超負荷或超年齡段的學習內容和教育是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壓力的,有損于孩子心理健康,至少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和厭倦。
違背孩子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技能訓練,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犧牲太大;過于超前的訓練所獲得的即時效應意義不大;訓練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tài)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使孩子的興趣被壓抑,致使幼兒產生緊張焦慮的心情,或者把愛玩愛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無陽光、活潑可談,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健康。心理學中指出:盡管幼兒的興奮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斷增強,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機能還是較弱。因此對幼兒過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兒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或集中注意于單調乏味的課業(yè),往往會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紊亂。
幼兒教育小學化剝奪了幼兒游戲和動手操作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幼兒大腦神經元受到豐富刺激的機會,阻礙了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形成,進而阻礙了幼兒大腦發(fā)育的發(fā)達。要培養(yǎng)完整的兒童,對幼兒的教育必須是多方面的。因為人的大腦的完整發(fā)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腦功能區(qū)的神經細胞不斷地形成復雜的聯(lián)系,單項內容的訓練不利于大腦的完整發(fā)展。而幼兒園的小學化恰恰是只注重寫字、算題這些單項內容的訓練,剝奪了幼兒接受更多也是幼兒更需要的刺激的機會。
還有幼兒教育小學化,是與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相悖的。而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理念是與國際幼兒教育的先進水平接軌的。這些害處足以讓幼兒教育必須杜絕小學化。
如何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
禁止幼兒教育小學化,不是一兩個行政命令或紅頭文件就能解決的事情,劉閨靜認為需要家長及全社會的配合,家長懂得幼兒教育知識及社會上形成科學的幼兒教育發(fā)展觀的氛圍很重要。
家長方面要樹立新知識觀。教育的內容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績衡量的。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認知特征,決定其學習方式更多地依靠實際的活動:游戲、生活、探索、交往,依靠“做中學”。
幼教機構辦學一定要遵循幼教規(guī)律!坝行┮荒昙墝W生入學拿筆姿勢就不正確”,一位小學老師談到,學生習慣養(yǎng)成了,老師很難糾正,所以學前教的不正確還不如不教。幼教機構應該做什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耙苊鈨H僅重視表現(xiàn)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tài)度傾向!薄毒V要》中強調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視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睂W校方面的配合,“別人的孩子提前學了小學知識,我們的孩子不早學上學就會跟不上!辈稍L中,有的家長表示了這種擔心。事實上,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也需要一年級老師的配合,比如對于剛入學的孩子,知識水平不一樣,但不管學與沒學,老師都能從頭耐心地教起,不讓沒有提前學的孩子吃虧,讓家長放心。
遼西商報(記者富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