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4日,伯科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佛羅里達州普蘭特市草莓節(jié)上帕克關于珍愛草莓的一番話:“你不希望它們長蟲,如果體內(nèi)真的長蟲了,當然就必須噴灑霉菌劑。這對任何草莓都會有效……但是,每顆草莓都有自己的責任。它是獨立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味道、那顆粒大小、那顏色……種植的農(nóng)人所能做的,只是盡量在一旁幫忙,給它一點碳酸鉀、一點鎂和一點水。”成人能做的事很多,換句話說,為了幫助生命成長,有許多是成人絕對要做的事,但大自然在生命的發(fā)展上自有其路徑。草莓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有自己的責任,這不是什么道德上的責任,而是必須依照它本身內(nèi)在的設計圖生活、成長的責任。
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的生長和發(fā)育都出現(xiàn)于同一個起點:一個受精卵與23對染色體,在每對染色體上,均包含了一縷縷雙螺旋形的DNA,這決定著成長的指導方針在胚胎時期就已開始,它負責我們的兩個眼睛、一張嘴、兩只胳膊、兩條腿和脊椎的確切位置與功能,這個體內(nèi)指導方針會跟隨我們一生,也是在這個指導方針的指引下,成人可以看到兒童呈現(xiàn)出基本相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4周到5周大的嬰兒開始微笑,最初的微笑只是典型地反映出內(nèi)心的愉快、溫暖、需要擁抱和身體上的滿足;而后,因為社會化的需求,兒童對父母或其他人都會微笑示意;7個月大時,幾乎每個健康的嬰兒都會體驗到一種認知上的重組反應,即所謂的“陌生人反應”:一看見陌生人靠近,就會突然產(chǎn)生消極反應,在這之前,他們根本分辨不出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面孔有何區(qū)別,這突然的反應實際上是嬰兒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他在自己的世界之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外在世界,而且開始將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向外在世界擴張;17個月后,兒童開始獲得相應的與環(huán)境相一致的言語表達能力,當然這樣的言語表達能力的獲得也是建立在兒童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之基礎上的。
所以,對嬰兒來說,怎么看、怎么爬、如何說話都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這都是他的特質(zhì),屬于自我裝置的一部分,反映著他成長的成熟過程,而且無論成熟的順序是清楚還是重疊,都必須要遵循每個人體內(nèi)概略的指導方針。雖然,先天和后天的刺激會修正兒童觀看的角度、移動的方式,以及使兒童趨近或回避某些事物,但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嬰兒自有對策,他體內(nèi)的指導方針不但會影響他對事物的反應、自我內(nèi)心世界的塑造,也會影響他對旁人的反應,以及人們對他的回應。下面的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這是一名母親在與自己3歲的孩子交談,母親試圖糾正孩子的語言“錯誤”:
兒童:沒有人不喜歡我母親:不。你應該說“沒有人喜歡我。”
兒童:沒有人不喜歡我。
母親與兒童之間的交流整整重復了8遍,直到出現(xiàn)以下的對話:
母親:不,F(xiàn)在你給我聽清楚。你要說“沒有人喜歡我。”
兒童:哦!沒有人不喜歡我。
看來,這位母親的努力是失敗的,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這名兒童的語言遵循的是一種直覺的語法規(guī)則,而母親運用的是兒童不能理解的成人社會約定俗成的語法規(guī)則;其次,詞語“喜歡”與兒童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對立的,他想表達的是人們不喜歡他。這段對話也讓我們看到,兒童接受教育的關鍵在于兒童的“主動”,這種主動其實隱含了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理解,也就是說,兒童一旦理解了某件事物,或?qū)δ臣挛镉辛死斫獾纳砗托睦頊蕚,他自然就會去探索這件事物,學習也就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了。
兒童的社會性教育是建立在成人與兒童交往的基礎之上的,而成人與兒童的交往又是建立在成人對兒童的理解基礎上的。兒童社會性教育是一門關于兒童和社會、文化的教育,離開了兒童熟悉的社會生活,離開了兒童自然發(fā)展的基礎,設計得再好的社會性教育課程也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三、“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則是兒童社會性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則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社會性教育應該從兒童的“自然性”出發(fā),人的自然性包含了人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包含了人類生存最原始的本性,社會性教育若失去了與兒童的感性和現(xiàn)實基礎的聯(lián)系,則意味著部分地失去了人性;二是指社會性教育也要“超拔自然”,讓兒童在智力、道德、審美等方面和諧、完整的發(fā)展,這是兒童構建社會生活的必由之路。
盧梭在教育“愛彌兒”形成責任感的時候,遵循的就是“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則,盧梭首先不是教“愛彌兒”如何對待別人,而是了解自己該如何擁有自己的權利,因為在盧梭看來: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盡責任;我們原始的情感是以我們自身為中心的;我們所有一切本能的活動首先是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幸福。所以,第一個正義感不是產(chǎn)生于我們怎樣對別人,而是產(chǎn)生于別人怎樣對我們;一般的教育方法有一個錯誤是,首先對孩子們只講他們的責任,而從來不談他們的權利,所以開頭就顛倒了。反思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確實總是把順序弄顛倒了,我們在還沒有讓孩子學會“占有”觀念的時候,就開始教“孔融讓梨”;在孩子還沒有“享有權利”的時候,就讓他們開始“盡義務”。這是一種完全脫離孩子“自然”之身的教育,其結果是孩子不但沒有學會“謙讓”和“盡義務”,而是一直在“學”如何“占私利”和“獨享其成”。因此,社會性教育應該遵守的第一條原則是“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則,也就是說理性的教育應該從兒童的感性出發(fā),從他們的“自然性”出發(fā),兒童在這樣的基礎上獲得的“社會性”才能真正超拔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