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角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我們要培養(yǎng)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幫助大人做家務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教幼兒逐步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襪、自己疊被子、自己收玩具、幫助擺碗筷、擦桌、掃地、倒垃圾、物品用完放回原處等勞動習慣。在娃娃家的游戲中,孩子們能分工明確,主動擔任著某一角色該做的任務,甚至把家里都整理得有條不紊,活像一個小大人。
3、在角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文明禮貌的習慣比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戲中,高文佳小朋友到“家”中做客,一進門“爸爸”就熱情地招呼“客人”說:“你好,請進!”待客人坐好后,又端上“飲料”請客人喝,高文佳小朋友端起杯子喝著飲料……幼兒在游戲中角色意識鮮明,生活情節(jié)逼真。游戲后我對“爸爸”說:“你做得很好,對客人熱情、說話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還主動拿飲料招呼客人,是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聽了老師的話,他很高興,滿足了其喜歡表揚的心理需要。
三、 發(fā)揮角色游戲的社會功能,形成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社會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凡是有利于達到增進幼兒社會認識,培養(yǎng)社會情感,促使社會行為技能發(fā)展目標的都可看作是社會教育的內容。從這角度看,我認為幼兒社會教育的內容應滲透在幼兒日常生活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很大程度都是通過模仿來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平常我們在幼兒園也看到幼兒教師組織同樣的活動,先是給幼兒提供一個游戲場景,然后創(chuàng)設了一個游戲情節(jié),最后幼兒開始游戲。幼兒通過這樣的一個角色游戲從而對社會有所了解。如一次我們班組織的一個角色游戲中就有一個小朋友說:“我是專門接電話的”。于是教師馬上問:“哦!你是接電話的?那接電話有兩種,一種是公用電話,是幫別人傳話的人;另一種是專門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那你是哪一種呢?”小朋友說:“我是專門幫別人解決問題的人。”老師說:“你真的什么問題都能幫別人解決嗎?”小朋友很肯定的說:“是的。”教師接著問“那現在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地方也是專門幫助有困難的人,只要你有困難就打電話去。你們說這是什么地方?”這時全班的幼兒都異口同聲的回答“110熱線服務臺。”教師給予幼兒肯定的答案“對了熱線服務臺就是專門幫助人解決問題的。”其實這么簡單的對話,教師不斷的引導,目的只是為了讓幼兒了解我們的社會,為幼兒未來的生活打下了基礎。
由于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里,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情感、愛憎分明是角色游戲中重要的教育內容。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驗個種社會情感。例如在充當醫(yī)生的角色時,他們會對病人細心周到;在發(fā)現別人有困難,他們會主動去幫忙這是樂于助人的體現。這些情感的自然表露,說明了孩子的情感是積極的。然而,不正確的情感體驗,則會給孩子們純潔的心靈留下一抹陰影。一定要注意孩子們的情感表現,一旦發(fā)現不良反應,應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幫助孩子們塑造美好的情感。比如:通過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表達愛孩子的情感,從而體會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愛,在爸爸媽媽的關愛中學會關心他人。在比如:扮演醫(yī)生角色時就應該有醫(yī)生的醫(yī)德,關心病人、態(tài)度和藹、認真治療……讓孩子學習醫(yī)生救死扶傷的美德。
1、在角色游戲中培養(yǎng)交往能力幼兒教育來源于生活,最終還是回歸于幼兒的生活。如今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交往能力不強,遇到事情常常不知所措。如搶別人的東西、打人等行為的出現,因此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讓幼兒學會交往并善于交往,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我認為幼兒教師可通過角色游戲來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小班幼兒由于生活經驗有限,幼兒教師可開展“公共汽車”這一角色活動,在活動中售票員會把娃娃家中的爺爺奶奶扶下車,會在“車上”維持秩序等情節(jié),幼兒通過“娃娃”與長輩的交往,“乘客”與“售票員”的交往,增添了交往的興趣,大大地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